席勒美育思想与当前人文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27 00:34
【摘要】:席勒美育思想对当前文教育的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席勒的“人性和谐”理论中,他认为,美是人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性是人的天性的和谐统一,在人的天性里存在着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人是否具有人性,就是看这两种冲动是否和谐统一。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展、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实际上被转换成了物的可改造性,人的感性能力被忽视了。席勒的人性和谐理论对人文教育的启示:我们既要重视理性,也要重视感性。针对语文教育来说,语文教育不仅仅应该重视工具性(理性),也应该重视人文性,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立美育人的结构程序”中,席勒提出人发展的逻辑顺序是:感性人→审美的人→理性的人。它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感性教育;它对教育方法的启示:教师必须从感性直观入手,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当中获得理性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自然—形式”原则中,席勒认为自然是人的“本来的创造者”,而把美看作成“第二创造者”;第一手提供的是材料,第二手提供的是形式,“第二手对人的侍奉比第一手好”;他十分主张驾驭对象的普遍形式对于具体感性材料所居的支配地位,也就是要在尊重对象必然性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形式赋予对象。达到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也反映了他对手法形式的重视。这对人文教育的启示:一、在语文教育中,既要重视社会规范,也要重视学生内在的自然规律;二、在语文教育中,要重视手法形式的运用。在“审美外观和游戏说”中,席勒认为“审美的游戏”是指人的感性与理性相和谐的方法进行的有形式的活动,是主体想象力的发挥和超越现实的结果。它对人文教育的启示:一、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遵循感性和理性统一的原则,课程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超越精神的培养,确立精神自由的最高价值,建构超越课程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1-014
本文编号:2602183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1-0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2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3 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8期
4 李业才;教育返本开新的前提性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5 何旭明;科学与人文:教育的一体两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6 潘友刚,胡修银;主体性:基础教育的生命特征[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7 汪基德;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5期
8 周克平;审美乌托邦——席勒美育观述评[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9 张洪高;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鲜明的人文倾向[J];教学与管理;2003年03期
10 曾繁仁;审美教育现代性初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2602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0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