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0-04-19 05:29
【摘要】: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语文学家,作为从事语文教育与研究工作长达七十余年的语文学界老前辈,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语文学著述。在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他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古代及国外著名教育家的先进理论,不断地对传统教育理论进行批判与创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辈教育家的思想,不仅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建树,而且表现出鲜明的独创性和大胆的创新意识,创建了特色鲜明而又洋溢着创新意识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并将对中国21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阐述他在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学目的与任务、教材编写、教师学养和修养及创新意识培养等各个方面的精辟独到的见解,探析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具体分析其历史局限性,并论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叶圣陶的语文教育理论处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终结和现代语文教育发韧的过渡时期。在“五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积极吸取西方先进教育科学成果,坚持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辩证的扬弃和不断的革新,加之在执教、文学创作、编辑出版和教育领导岗位辛勤耕耘了七十余载,这些经历使得他对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较之其他教育家有着更为深切而清醒的认识。在历经了萌芽—基本形成—发展成熟三个时期之后,叶圣陶先生逐步形成了广博精深而又独树一帜的语文教育思想。 二、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工具论”——语文性质观,即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应需说”——语文目的观,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科学性”——语文教材观,认为编辑语文教材最重要的是科学性,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钥 匙”和“凭借”,目的在于“举一反三”;“善教”一一教师观,,认为 教师应当成为“善教者”,必须认清语文教学的目的,力主变教为“导”, 主张不断“增加本钱”,努力提高自身学养和修养,以更好地帮助学生 养成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并提高其能力;“求变”一一创新教育的思想, 叶圣陶先生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创新教育”这一概念,但他关于养 成习惯、增强能力、把学语文与学做人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由发展”、 “举一反三”、“自求得之”等等一系列的教育思想与主张,无不体 现出鲜明的独创性和大胆的创新意识。 三、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独特 功能与现代教育整体目标的理性把握;养成终身以之习惯与从教到不 教终极目标的高度融合;鲜明的科学化追求与深切的人文性蕴涵的相 互结合;以富含辩证思想的概括和浅近通俗的类比揭示语文教育规律。 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其实是具有时代特点而又包含了深厚的本国文化 底蕴的素质教育。 四、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主 要在于三个方面:“工具论”的理论缺陷,主要是从实利主义的立场出 发,认为语文科的任务只是培养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这就把语文学 习的意义局限在人的“生存性’,而不是人的发展方面;过分偏重方法论 角度研究;未能结合与语文教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较少作逻辑的论证, 表达上不甚严密。 五、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并 将对中国21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准确全面认识语 文学科性质,不断深化对语文教学方向的认识;要加快语文教育改革 步伐,努力适应信息社会语文教学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善教 者”,增强把握和运用语文教学规律的自觉性,这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 思想对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启示及其现实意义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40-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长林;;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不需要教”——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2 黄行福;;语文教育应该“去蔽”——“语文树旗”现象述评[J];湖南教育(中);2011年08期

3 赵惠芹;;放眼课外语文教育 营造母语学习氛围——从城乡语文教育的差距看课外语文教育[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年09期

4 张毅;;正本清源话“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6期

5 董建波;;初中语文童话篇章中蕴含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叶圣陶童话为例[J];快乐阅读;2011年06期

6 邹文珍;朱祖达;;美好记忆伴我们前行——叶圣陶先生与叶圣陶实验小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1期

7 李红;;叶圣陶:为人生的教育[J];基础教育;2006年02期

8 康健;; 叶圣陶写日记[J];青少年日记;2002年13期

9 范锦飘;;把习作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叶圣陶的作文自主修改观及其启示[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10 龚晓林;;语文课程性质的再认识[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tq;;作文,让孩子的生活说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探索[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杜沛鹤;;试论叶圣陶关于“诚于中而形于外”的道德礼仪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关于道德与礼仪的教育思想[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尤志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正石;;浅探“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践研究”[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杜桂林;;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崇高道德修养和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思想[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前言[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方周明;;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叶圣陶先生有关理论看良好习惯的养成[A];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暨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东生;;叶圣陶民主教育思想与当今教育改革[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许陆生;郭尚银;;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教育思想浅议[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许卫全;;从儒家“文道统一”的文艺观解读叶圣陶的“平衡”理论[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丽水学院人文学院 徐龙年;既要悉心护携又会适时放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浙江丽水学院人文学院 徐龙年;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江苏苏州市第一中学 杨斌;叶圣陶:教育不是“教书”[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N];光明日报;2000年

5 浙江丽水学院人文学院 徐龙年;逐句讲解对学生是一种刑罚[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陶继新 张圣华;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河北省大名县大名镇北关小学 王金玲;浅谈如何创新语文教育模式[N];中国贸易报;2009年

8 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追求的阅读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郭云;对照科学发展观纠偏语文教育[N];贵阳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董城;应提升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伟忠;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大圣;百年语文育人功能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霞;语文体悟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欧阳芬;叶圣陶:在文学与教育之间[D];苏州大学;2010年

8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艳梅;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金业文;反思与建构: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叶圣陶语文美育思想初探[D];贵州大学;2007年

2 张红顺;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拓荒与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瑞霞;试论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的“前瞻性”[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文贵;论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科学观和人文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悦聆;平淡中的绚烂[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政生;叶圣陶语文性质观新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郗希娟;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之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喻;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9 严伟华;语文教育的新天地[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贺芹;叶圣陶文学阅读观的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2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32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c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