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知识观的转变与教育理念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0-04-23 06:00
【摘要】: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根本看法,由于知识本身的发展变化,知识观也在不断地调整、改变。知识观的这种变化势必影响到教育理念。这是因为,知识与教育紧密相联,知识的积累、代代相传依赖于教育,而教育的进行又必须以知识为前提,知识是直接参与并影响教育的基础因素。可以说,我们在何种程度上理解知识,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我们如何理解教育,正是人们对知识看法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理念。 首先,本文对知识的多种角度研究作了梳理,并对知识观做出了界定。知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可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主要从哲学认识论、社会学、信息论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将知识观界定为对知识的价值、知识的生成、知识的性质、知识的存在状态的看法。 其次,梳理了人类历史上两种主要的知识观——形而上学知识观、科学知识观,并且探讨了形而上学知识观及科学知识观视野下的教育观。 在知识价值上,形而上学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智慧,知识就是自我认识和认识自己,探索知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有什么用处,仅仅是出于智慧的需要;在知识生成观上,形而上学知识观强调真正的知识是揭示出这个世界背后所赖以存在的、统一的、普遍的“本体”知识,获得这种知识的主要途径不是感觉,而是逻辑和思辨,因而,知识是抽象的、绝对的、终极的。这种知识观在他们的教育观中得以体现。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理性的智慧,教育是专门为人的自由而设立的,它不应当具有实用性或职业性;在教育内容上,形而上学知识观认为,学校教育应以一些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形而上学知识为主,,即应主要传递一些抽象的、绝对的、终极的知识,具体表现为人文伦理道德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服从权威”、“引经据典”成为形而上学知识观支配下的教育的特色。 科学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们用来追求幸福,解决 实际问题的工具,衡量知识的标准是知识的实用性。困而科学知识观 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主观臆测或主观思辨的知识,而是科学的、实证 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支配下,科学主义教育观产生并对人类的教 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强调教育的功种性。与强调 知识的实用性价值特征相一致,科学主义教育观反对古典教育的装饰 性,主张教育应成为一种以满足个体和国家世俗性需要为主要目的的 教育;重视科学教育。科学主义教育观主张科学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 中占据着主导和核。。地位;知识中。。。科学主义教育观把学校教育等 同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则等同于传授系统的理性知识,知识教学 又以个体的认知活动为中心;教育过程中的枝术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第三,主要分析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下,知识观所发生 的变化。(1)知识价值观的转变。具体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社会价 值观:知识是资源、资本、财富;二是知识人本价值观:在知识与人 的关系上,人与知识的关系不是机械决定的关系,而是人与知识的交 往中按自己的方式寻求预定的目标。知识在与人相遇时,人的需要和 价值上升为根本性的依据,而不是相反。知识对人的价值不仅仅是知 识的功利性价值,更重要的在于知识促进了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 (2)知识范围的扩展。从1 识之知”flJ“认识之知”和“实践之知” 的综合。(3)知识性质的更新。首先知识具有文化性、境域性。任何 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生活方式、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 之中的,因而不存在绝对客观和普遍使用的纯粹知识。其次知识的发 展呈现出动态性和开放性,其增长不是靠单纯的积累,而是靠不断地 ‘》b判”逐渐发展的。*)知识存在和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二是知识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 速度越来越快。 第四,探讨了在知识观已发生转变的前提背景下,我们所应树立 的教育理念。门)教育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教育应 以人为本,其最终使命在子培养完善的人,而不是单一的“专业人才”。 2 L 教育对人不仅仅具有原始性的价值,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 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门)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由知识本位转向智 慧本位。在知识观已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教育应以知识作为基本内容、 方式、途径和手段,促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的发展,培育 他们的智慧能力、智慧精神和智慧人格以形成完满的人生智慧。而培 养学生的创知精神和创知能力,应是启智教育的最高目标。这就要求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师生关系;教学评价上关 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及创新能力等。(3)在教育内客 的选择上,应促进物化知识和教化知识的平衡。以传递文化传播知识 为使命的教?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40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良梅;;基于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祝新宇;中学多样化课堂教学诊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丹;学生惰性知识的形成机制及其改进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海生;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龙妍;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及内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古丽萍;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冯椿娈;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合理性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莎;后现代知识观对于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常淑芳;学习价值观探赜[D];广州大学;2008年

8 陈小玲;师生话语权丧失及其原因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谢小芸;教科书“学材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7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37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2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