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理性自觉

发布时间:2020-05-21 23:49
【摘要】: 人类越来越把人类的未来寄希望于教育,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教学具有教育性,实质上是指教育所具有的道德性,,教育本身就是具有道德性和伦理性的事业。然而学校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本文认定,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教师的理性自觉,没有理性自觉的道德教育必然缺乏主体性,主体性是道德教育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道德教育,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也必然没有针对性,因此,教师的理性自觉是增强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最关键因素。本文试图以思辨的方式结合自己在德育实践中的观察、思考、探索和对宏观德育实践中教师的观察、思考和探索来探讨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理性自觉问题。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尽管学校道德教育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理论作指导,但是理论对道德教育实践的影响却很小;尽管有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已有的经验对道德教育实践的改进却不大。究竟是什么在影响道德教育理论的指导和经验的借鉴,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教师的理性自觉。 第二部分,阐述了教师的理性自觉对改善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这是研究教师理性自觉的目的之所在。一方面教师的理性自觉有助于挖掘课程深层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课程渗透着以道德为精髓的民族精神、文化价值和文化的多样性,但课程深层次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常常是隐蔽的或无形的,没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就难以理解、把握和充分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只有当教师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时,才有助于改进道德教育实践。 第三部分,何谓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理性自觉。通过对不同哲学流派有关理性本质和作用的简单考察,本文提出教师理性的三个含义,一是指惟有人才具有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者思维活动,也叫智慧活动。二是指哲学理性,亦即教师所形成的对教育的见解和思想。三是指从行为上控制自己道德教育实践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推论出教师的理性自觉的三个含义,一是对道德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自觉反思与批判,二是自觉地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三是自觉自愿地去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所以具有理性自觉的教师,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必然 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主体性使教师和学生过有道德意义的学校生活和 课堂生活;2、主动性以主动性激发主动性,以教师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积 极主动性激发学生更高的能力,积极唤起他们的主动行为,使其成为自己生 活的主人,能够独立自主。3、自觉性教师自觉地从生活中捕捉信息,积累 资料,有机运用,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4、实践性教师在道德教育实践中 表现为高度的实践理性,即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融进自己的智慧,因 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时间和情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自觉地进行教 育实验或试验。而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理性自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德育方法的理性选择和使用。二是教师在学校德育内容上的理性 自觉,即对德育内容自觉地去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使德育内容与时而创新, 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始终面对它应该面对的学生。三是教师在德育环 境上的理性自觉。即教师要善于从他以及学生周围充满着生命活力的生活中, 观察和发现具有道德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东西,使德育回归真正的日常生 活世界,虚构的德育环境,其教育价值极其有限,有时甚至极其有害。 第四部分,本论文的目的或者意义即在于寻找增强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理性自觉的途径。虽然理性是人的本性,即便我们承认理性主义关于人具有 先天理性能力的观点,但是人类理性的增强和人类理性自觉的提高并非是一 种自动的过程,理性自觉的提高还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这就是,1、 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其途径是要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自 我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教师的生命质量在于教师的教育创造,以及在教师职 业中所获得的人格和尊严。教师要讲奉献,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教师所作 的蜡烛的比喻,我们需要的是像太阳一般的教师,在创造光和热照亮别人和 温暖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拥有了一种永恒的价值。2、教师必需对德育进行教 育学思考,即把学习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亲自观察和把有趣的富有教育 学意义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教育见解。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41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全心;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理性自觉[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4期

2 袁聚录;;论中国民主文化的理性化[J];学术论坛;2009年01期

3 刘毅青;;“忧患意识”的现代阐释——以徐复观为中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苏罗密;;生命教育的起点——直面生命之真[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5 宁新昌;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J];学术研究;2003年03期

6 仰海峰;绝对观念与社会发展中的理性自觉──对黑格尔哲学的再思考[J];中州学刊;2000年05期

7 康长福;;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历程——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形成与发展简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周涤尘;编辑道德责任的理性自觉与出版文化体系的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6期

9 邵志华;;跨文化语境中文化误读的镜像认知[J];兰州学刊;2011年01期

10 罗明涛;自责是谅解的前题[J];安徽教育;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2 张喜凤;赵红兵;郭海英;;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3 张桂玲;;教师在远程开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王玲琴;;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6 卞玉潮;;维护学生的尊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7 姚华芳;;让校园成为教师生命成长的乐园[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8 赵邦英;马士存;;谈教师的伦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卢毅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的定位[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刚;;浅淡中学化学教师的能力[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元明 ;可贵的理性自觉[N];人民公安报;2005年

2 李家珉;思想解放需要理性自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蓝怀昌(瑶族);理性的自觉[N];中国艺术报;2001年

4 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 王良;谈创意[N];中华新闻报;2003年

5 李政;抓工作要经得起不检查[N];中国信息报;2006年

6 周胜蛟邋倪洪涛;公民意识与公民意识教育[N];辽宁日报;2008年

7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王培;流行歌曲与主体自我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常柯;在实践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郭建新;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汕头市关工委 郑秀云;浅谈加强青少年道德培养与构建和谐社会[N];汕头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庞立生;理性的生存论意蕴[D];吉林大学;2003年

9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全心;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理性自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季祥国;浅论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D];苏州大学;2004年

4 樊华;教师对口语课堂参与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2008年

7 吴璜;在研究中认识新的自我——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浩;关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75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75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