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霞;陈舟游;;刍议道德教育链断于何处[J];中国教师;2011年16期
2 石庆伟;;探析多元文化下的学校道德教育[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3 蔡秀梅;;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审视[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8期
4 张伟;学校理性的道德教育刍议[J];中学教育;2003年10期
5 姚敬华;;反思与展望:学校道德教育转型升级的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10期
6 张志刚;;从英美国家的教育现状看德育内容的广泛性[J];中国德育;2011年03期
7 王颖;;国外高校教师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及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8期
8 姚便芳;;维尔伯的道德发展观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9 俞斌;;以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宁波市北仑区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10 王艺宝;王敏灵;;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单建;;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黄楠森;;关于三个人学问题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寿全;;试析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八个“性”[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4 孟利艳;;我国德育走向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之辨[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5 解明;;浅谈有时代特色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学校道德教育之我见[N];甘肃日报;2003年
2 郑豪杰;“生活世界”用“生命”开启[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李太平 杨鲜兰;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2年
4 郑航;“虚”在哪里,“实”在何处?[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金姝;走进心灵[N];吉林日报;2008年
6 何祥林;由陶宏开现象看学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苏军;让心田充满慈善的阳光[N];文汇报;2003年
8 李莉;诚信失范原因之我见[N];新疆日报(汉);2004年
9 本报记者 赵金子;让花儿美丽地绽放[N];东营日报;2011年
10 ;抓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N];福建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芳;论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文妹;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钰靖;占里生育自觉的教育传承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4 舒敏;当前青少年反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文娟;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小云;当下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邱枫蓝;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徐宇清;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历史沿革初探[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刘树华;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22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72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