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09:39
   进入21世纪,人们对道德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道德教育似乎陷入了多重困境,许多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针对道德教育存在的知、行分离、个性缺失、针对性模糊等问题,分析原因并针对性的思考对策,道德教育的因材施教,是超越多重困境的重要手段。聚材研究是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因材施教研究中关于“材”的研究,是关于如何认识道德个体特征、如何在认识道德个体特征的基础上将道德个体分类、分组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 纵观人类的教育史,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随着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个别化教学时期、班级授课制下不分组教学时期、班级授课制下分组教学时期。在这三个不同的时期,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道德教育因材施教聚材研究各自具有与其教学组织形式相适应的特点。班级授课制背景下,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具有与个别化教学时期不同的特点,即不仅要认识道德个体的特征,还要在认识道德个体特征的基础上,将道德个体分类、分组,针对性地施以教学。 道德个体(类个体)差异研究是聚材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道德个体差异表现在纵横两个方面,从横向来看,表现为道德个体间差异;从纵向来看,表现为个体自身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道德发展阶段是个体在发展水平上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确定道德个体间差异维度,在某一维度上确定标准,并用科学方法测定其发展水平,是在道德个体差异研究基础上实现科学分类、分组的基础。 自主选择性道德发展测评是聚材研究的方法。道德发展诊断不仅是科学认识道德个体特征,针对性地施以教学的手段,也是道德类个体划分不可缺少的手段。从发展趋势上来看道德发展诊断逐渐具有了发展性、主体性和情境性的特点。自主选择性发展测评是一种使教学迅速获得反馈信息、与教学紧密结合、具有情境性特点的一种测评,这种测评应用于划分道德类个体、应用于道德教育教学时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突破班级授课制局限性实现科学分类、分组具有重要意义的手段之一。 在实践领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聚材研究的应用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源上加以把握,将具有相同道德发展特征的学生招收到一起进行教育,以马卡连柯高尔基工学团、忠信高中和择差教育为例,分析出生源具有相同道德发展特征的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二是从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分组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来把握,以日本道德两难教学和一场道德剧为例分析了差异研究和自主选择性发展测评实践应用的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1
【部分图文】:

指导课,教育目标


如图 2 所示,霍恩斯坦教育目标更具有应用性,更适合于指导课恩斯坦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亦即教学系统,这个教学系统为教师提供了集为中心的理解力、技能和性格,更准确地划分目标的层次,区分学生的学习并为学生开发合适的目标、课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从而更适合于指导课堂2.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道德类个体划分的启示(1)以外显行为作为道德类个体划分的维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分类的对象是有必要的,因为在学生的内隐心理行为中,只有外显行为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只有以外显的行为作为分类的增加其客观性。(2)道德类个体的划分要具有可应用性。即与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因材施教的实现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类个体划分模式。(3)道德类个体划分的过程性和教育性。道德类个体的划分是为更好教而提出的,这种划分应该是因材施教的一部分,因此,道德类个体的划分教育性。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德东;李丽荣;王晓娟;王小红;;机械工程因材施教基本模式研究与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石品德;石搏;杨早娥;;基于高职学生中“厌学忌练”现象的研究与对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杨军;;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涛;医学生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的构建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江佳俊;小学高年级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7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07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7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