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20:49
   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青少年知识、态度、技能的关键时期,各国无不把培养合格公民看作是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并通过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或完备的公民教育体系实现。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对公民教育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公民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很少提及。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所需公民资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全社会普遍存在公民意识淡漠、社会公德意识不足以及参与技能较低等问题,这些矛盾促使学者们开始思考我国的公民教育问题。在此背景下,理清公民教育内涵,分析我国社会科课程中公民教育的现状,研究我国社会科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施策略,颇具现实意义。 本论文引论部分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阐明了研究目的与价值,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公民与公民教育,首先对公民和公民资格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按照“民主制度”→“公民参与”→“公民资质”→“公民教育”的逻辑结构梳理公民教育理论。民主既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渗透到社会成员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普通的社区生活到国家政治生活,都有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共享民主价值观的需要,社会总体的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公民技能水平决定着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质量,而对社会成员公民资质的完善和提高正是通过公民教育来实现的。我国是实行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公民资质和公民教育同样具备上述要求,由此论证了我国开展公民教育的必然性。同时也找到了我国与其它国家在公民教育方面的共性,对于本论文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理论提供了依据。 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深受自由主义、公民共和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其公民教育思想的前设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倡导人性解放,尊重公民在民主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对培养盲从臣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持批判态度。社群主义、公民共和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则从不同侧面对自由主义的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 理论缺陷进行了修正,从而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完善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当代西方 公民教育的核,。理念是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个人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能力 的培养,倡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这些都在各国公民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不 同程度的体现。当代世界各国均强调公民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公民 教育的目标设定在培养合格公民上,注重公民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培养,虽然具 体内容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体现出了民主社会对于公民的基本要求,这些公民教 育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三章社会科课程与公民教育,主要讨论公民教育课程化。本论文对国外公 民教育课程现状和公民教育社会科课程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公民教育课程化有 分科、综合、渗透式等三种形式,综合课程的方式已经成为各国公民教育课程化 的主流趋势,我国也采用了综合课程的方式。在世纪之交,我国开始了新一轮课 程改革,推出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 科课程标准(一)))和《历史与社会科课程标准(二)))等新课标,并陆续出版了 新版教科书。新课标第一次明确规定社会科是进行公民教育的课程,其目标是培 养合格公民,标志着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存在,这在我国公民教育领域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但是,新课程也存在着公民教育概念模糊,社会科课程定位笼统等问 题。 第四章社会科教科书中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分析,主要通过教科书分析透视我 国社会科公民教育现状。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 中的课程”。态度和价值观是公民教育内容的核心,故本论文对旧版和新版社会 科教科书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研究,发现:(1)就内容数量比例而言,旧 版教科书以政治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为序;新版教科书以道 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为序,并在道德教育中大幅度增加了 公民基本道德内容。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科教科书有明显淡化意识形态的倾 向,折射出我国社会科课程的重点由政治思想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变。(2)就内容 构成而言,旧版教科书内容上突出了先进性要求,价值取向相对集中;新版教科 书内容上突出了基本性和普遍性要求,价值取向较为丰富。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 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科教科书有淡化先进性要求、加强基本性和普遍性教育的倾向,折射出我国 社会科课程日益注重对合格公民培养的趋势。(3)就内容表述而言,旧版教科书 先进性人物事例较多,价值导向较明确,政治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新版教科 书注意贴近普通公民的生活,客观性表述有所增强,意识形态色彩有所淡化。这 种变化反映了公民教育在表述形式上更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折射出社会科课 程内容表述形式日趋客观中性。总之,我们建议,在基拙教育阶段应以普遍性和 基本性为主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目的与价值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公民与公民教育
    一、 公民
    二、 公民资质
    三、 公民教育理论探微
    四、 公民教育内涵分析
第三章 社会科课程与公民教育
    一、 公民教育课程化的途径
    二、 国外公民教育课程现状
    三、 公民教育社会科课程化的原因分析
    四、 我国公民教育社会科课程化的发展
第四章 社会科教科书中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一、 教科书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二、 总体数据分析
    三、 公民意识教育
    四、 道德教育
    五、 政治意识形态教育
    六、 图片分析
    七、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社会科课程中公民教育实施策略
    一、 核心概念学习策略
    二、 争议性问题学习策略
    三、 合作学习策略
    四、 批判反思学习策略
    五、 社区服务学习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敬平;;新公民教育:续接70年前的历史[J];基础教育;2005年12期

2 霍玉文;;成人公民教育:提高社会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J];成才与就业;2011年17期

3 程光泉;;美国的两种社会科课程模式[J];基础教育课程;2011年Z2期

4 王兆璟;严建军;;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2期

5 吴亚玲;;民国前期的公民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6 邢卓;;高校形势政策教育与公民教育初探[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7 谢盈盈;;寻找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公民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17期

8 顾成敏;;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马雯;;中西方教育比较下我国公民意识培养初探[J];华章;2011年21期

10 傅国涌;;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科书[J];江淮文史;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苏守波;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付轶男;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华;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沈研;学校公民素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范微微;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国家认同: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孔锴;美国公民教育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姬振旗;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雯;1865-1939年美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刘德建;公民教育[D];河南大学;2003年

3 张向东;论我国的公民教育[D];武汉大学;2004年

4 王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德育与公民教育的契合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5 夏英华;公民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张越;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法国公民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岳书杰;澳大利亚中小学公民教育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艳芬;国外小学社会科课程与公民教育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瑞良;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公民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孔静;重塑公民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53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53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1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