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论的教育价值探思
发布时间:2020-11-20 20:06
本文从分析现实教育入手,认为教育把培养工具作为根本目标,并采用主体改造客体、人对物的操作方式来塑造人,从而使教育成为与生产无异的技术操作性行为是现实教育的最大弊端,其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在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关注主体如何认识、改造客体,在认识论哲学的指导下,教育就把培养人对外部世界的占有能力作为目标,在方式上用训练、灌输等技术化的手段使工具化的人速成,从而使教育偏离了对人的完整性进行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从关注主体如何认识客体到主体如何与另一个主体相处,是当代哲学的历史转向,主体间性理论昭示着当代哲学新的发展趋向,必将对以哲学为路标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教育以及教育世界中的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一种思维的牵制,即由物化思维走向人学思维,因为教育作为“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完整的人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行为,既不是物与物之间的机械作用,更不是人对物的占有、利用和改造。教育活动就是主体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从交往的结构看,“主体—客体—主体”才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主体—客体”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教育不属于工具性行为,而应归属于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所遵循的是合理的人际交往原则,而不是技术原则,与工具性教育追求的工具化的人相反,属于主体间交往范式的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大写的人,即具备主体间性的人。 以上是本文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意义阐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主体间性理论和对教育的重新理解问题,把教育归属为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并进行理论论证;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分析主体间性理论的教育价值,分别论述了教育目的、知识教育、教学实践和道德教育的理念基础和实践策略,以期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反思与借鉴的视域;第三部分则更为具体的阐述了主体间性的理论精神体现在教育实践中才是实现了教育的真正变革,需要几个实践条件的支撑,从交往主体看,要实现教育实践者思想的真正启蒙,即变革教育思维方式,要具备一种生成性的人学思维;从交往本身看,要创设有效的言语基础,而针对教育中情感的缺失则要关注情感世界的主体问性交往。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4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主体间性理论及对教育的重新解读
(一) 传统认识论哲学:现代教育的哲学基础
1、教育本身的工具化
2、教育过程的机械化
3、教育目标的程式化
4、教育主体的失落化
(二) 主体间性理论概述
1、主体间性理论的历史巡礼
2、主体间性内涵分析
3、主体间性本质理解
(三) 教育是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
1、教育属于主体间的交往行为
2、教育属于特殊的主体间交往行为
3、主体间交往对教育具有本体论意义
二、追求主体间性的教育价值
(一) 主体间性的教育目的观
1、重构超越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2、重构基于共在性的教育目的观
3、重构彰显多元化的教育目的观
(二) 主体间性的知识教育观
1、传统知识教育的反思
2、知识对话:主体间性知识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 主体间性的教学实践观
1、从“对象化活动”到“主体间性交往”:教学实践观的转变
2、主体间性交往的教学意义解析
(四) 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观
1、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建构
2、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三、主体间性生成的实践条件分析
(一) 教育实践者思想的真正启蒙:变革教育思维方式
(二) 主体间性教育交往的必要条件:“创设言语的有效性基础”
(三) 情感世界中的主体间性交往: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1、解读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实现情感的交流
2、彼此倾诉生命情感故事,达成情感的共鸣
结语
附录: 主体间性是教育学成为人文科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91929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4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主体间性理论及对教育的重新解读
(一) 传统认识论哲学:现代教育的哲学基础
1、教育本身的工具化
2、教育过程的机械化
3、教育目标的程式化
4、教育主体的失落化
(二) 主体间性理论概述
1、主体间性理论的历史巡礼
2、主体间性内涵分析
3、主体间性本质理解
(三) 教育是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
1、教育属于主体间的交往行为
2、教育属于特殊的主体间交往行为
3、主体间交往对教育具有本体论意义
二、追求主体间性的教育价值
(一) 主体间性的教育目的观
1、重构超越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2、重构基于共在性的教育目的观
3、重构彰显多元化的教育目的观
(二) 主体间性的知识教育观
1、传统知识教育的反思
2、知识对话:主体间性知识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 主体间性的教学实践观
1、从“对象化活动”到“主体间性交往”:教学实践观的转变
2、主体间性交往的教学意义解析
(四) 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观
1、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建构
2、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三、主体间性生成的实践条件分析
(一) 教育实践者思想的真正启蒙:变革教育思维方式
(二) 主体间性教育交往的必要条件:“创设言语的有效性基础”
(三) 情感世界中的主体间性交往: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1、解读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实现情感的交流
2、彼此倾诉生命情感故事,达成情感的共鸣
结语
附录: 主体间性是教育学成为人文科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佳佳;;从压迫走向对话:弗莱雷师生关系观的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文斌;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金莉;高中语文课堂同侪语言的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贞;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妍妍;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4 庄旖;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海兰;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6 白婉琪;基于Moodle平台的青少年媒介素养网络课程开发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崔海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91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9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