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故事绘本与中日英文化美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22:56
培生英语绘本《灵和海龟》与日本民间故事《浦岛太郎》都是关于海龟的故事。《浦岛太郎》融合了中国和日本的思想文化,中日龟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代表长寿,寓意吉祥,此外,龟堪负载,可保安稳,也可通灵。人借助龟可获得神奇的体验或惊人的利益。在英语文化里,龟只是行动缓慢的动物。《灵和海龟》强调人与龟的和谐共生、平等互惠,渔夫是主动施与恩惠之后获得好报的角色,龟既是受惠者,也是施惠者,与人处在同一个维度。这一英语绘本带着浓郁的亚洲特色,渔夫的相貌、衣着打扮,都是中国式的,但故事中的龟却迥异于中日传统龟文化。《浦岛太郎》将人与龟的关系写得复杂多样,富有浪漫色彩。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龟并非凡物,而是超越世俗的想象,虽然龟在该故事中也是受惠者,但高于人类,寄托了中日文化对美与超越的向往。
【部分图文】:
值得注意的是,培生英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的着装颇具中国风,很像浙江舟山一代渔民穿的龙裤,裤腿较短,裤筒较大,且颜色多是灰黑色。另外,培生英语绘本中的渔夫所戴的帽子,也是中国渔民常戴的笠帽,帽边较宽,形似小伞,可挡风雨。(图1)[30]不像日本绘本那样画成典型的东洋着装风格,下身穿蓑裙、短裤,小腿扎着绑带,光着脚没有穿鞋。(图2,图3)就连浦岛太郎的名字都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具中国特色的名字“灵”。其形象比较如三图所示:图2 东京IDEA版多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和龟
东京IDEA版多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和龟
图2 东京IDEA版多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和龟英语国家接受浦岛太郎的故事似乎比较晚,2005年、2006年,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将一幅江户时代后期的浦岛太郎绘图和一幅明治时代的浦岛太郎绘图传到美国国会图书馆,这两幅浦岛太郎图像一幅画的是浦岛太郎和弹着三味线的美丽女子载歌载舞,浦岛太郎穿着画着龟的图案的裙子,另一幅则是浦岛太郎坐在龟背上前往龙宫,这两幅图分别是浮世绘画师喜多川歌磨和河锅晓斋所作。这两幅画都体现了道教文化,日本俗信认为是鲶鱼引发地震,有学者指出,其思想的发源,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道教思想。[31]相关论述还有很多,比如有研究指出《浦岛太郎》的成文受到唐传奇《游仙窟》的影响,并称《丹后国风土记》逸文中的浦岛太郎故事说浦岛钓到的是五色龟,五色龟对应着道教的五行思想,等等。[32]说起来,龟的长寿与强大的生命力,使其与道教思想相联系,从而显得神秘而神圣。但这种带着传统宗教特色的神秘、神圣感在英语绘本中,已经荡然无存,英语绘本用拟人手法,把海龟视为人类的朋友,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92126
【部分图文】:
值得注意的是,培生英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的着装颇具中国风,很像浙江舟山一代渔民穿的龙裤,裤腿较短,裤筒较大,且颜色多是灰黑色。另外,培生英语绘本中的渔夫所戴的帽子,也是中国渔民常戴的笠帽,帽边较宽,形似小伞,可挡风雨。(图1)[30]不像日本绘本那样画成典型的东洋着装风格,下身穿蓑裙、短裤,小腿扎着绑带,光着脚没有穿鞋。(图2,图3)就连浦岛太郎的名字都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具中国特色的名字“灵”。其形象比较如三图所示:图2 东京IDEA版多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和龟
东京IDEA版多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和龟
图2 东京IDEA版多语绘本中的浦岛太郎和龟英语国家接受浦岛太郎的故事似乎比较晚,2005年、2006年,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将一幅江户时代后期的浦岛太郎绘图和一幅明治时代的浦岛太郎绘图传到美国国会图书馆,这两幅浦岛太郎图像一幅画的是浦岛太郎和弹着三味线的美丽女子载歌载舞,浦岛太郎穿着画着龟的图案的裙子,另一幅则是浦岛太郎坐在龟背上前往龙宫,这两幅图分别是浮世绘画师喜多川歌磨和河锅晓斋所作。这两幅画都体现了道教文化,日本俗信认为是鲶鱼引发地震,有学者指出,其思想的发源,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道教思想。[31]相关论述还有很多,比如有研究指出《浦岛太郎》的成文受到唐传奇《游仙窟》的影响,并称《丹后国风土记》逸文中的浦岛太郎故事说浦岛钓到的是五色龟,五色龟对应着道教的五行思想,等等。[32]说起来,龟的长寿与强大的生命力,使其与道教思想相联系,从而显得神秘而神圣。但这种带着传统宗教特色的神秘、神圣感在英语绘本中,已经荡然无存,英语绘本用拟人手法,把海龟视为人类的朋友,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莉娜;;从浦岛太郎故事的嬗变看日本文化[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星新一;侯天宁;;轰动一时的人[J];幽默与笑话;2019年18期
3 星新一;么峻洲;;轰动一时的人[J];科学与文化;2012年04期
4 李真;薮敏裕;;浦岛故事的变与不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7年01期
5 尚晓佳;;从民间故事《浦岛太郎》看日本人的海洋异界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吴文洁;;中日自然观比较初探——以“龙宫传奇”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梁爱露;;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浦岛太郎》和《桃太郎》故事[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8 岛田雅彦;陆求实;;死都东京[J];小说界;2010年03期
9 杨俏村;;《浦岛太郎》中的“青色”象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0期
10 陶菲克·哈卡姆,张景波;洞中人[J];外国文学;198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燕花;日本人的“他界”想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杨;从“浦岛传说”的演变探求中国文化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92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9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