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1-07-10 09:41
  知识可视化是一种有效促进知识学习、整理、创造和传播的技术或工具。大脑的可塑性、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左右脑的交流互动功能以及多通道知觉理论等都可以用来解释知识可视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知识可视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知识可视化的优势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做到:尝试多类型表征形式,防止"习惯性大脑"形成;结合"言语、文字、身体"表征,避免对图解形式过度依赖;融通思维与情感,促成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转化。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40(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知识可视化概述
    (一)知识可视化的定义及其表征
    (二)知识可视化的三种转换类型
二、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大脑的可塑性:适当且丰富的刺激促进大脑塑造
    (二)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积极情绪助推认知发展
    (三)左右脑的信息交流交互功能:图文结合驱动认知加工
    (四)多通道知觉:多感官参与扩充认知途径
三、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知识可视化应用
    (一)尝试多种图解形式,防止“习惯性大脑”形成
    (二)结合“言语、文字、身体”表征,避免过度依赖图解形式
    (三)综合融通思维与情感,促成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转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智慧教育环境下的知识可视化设计与应用研究[J]. 蒋宁,李美凤.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05)
[2]基于认知科学的知识可视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李光达,谭章禄.  现代教育技术. 2017(03)
[3]认知神经科学:为教育打开大脑“黑匣子”[J]. 官群,姚茹.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2)
[4]面向“深阅读”的知识图示设计[J]. 权国龙,张茹,顾小清.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1)
[5]基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创新[J]. 文东,王玉琴,吴秀园.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03)
[6]脑、认知、情绪与教育——情绪的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及其教育意义[J]. 伍海燕,王乃弋,罗跃嘉.  教育学报. 2012(04)
[7]可视化和可视化分析学[J]. 洪文学,王金甲.  燕山大学学报. 2010(02)
[8]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 赵国庆.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3)
[9]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应用[J]. 王朝云,刘玉龙.  现代教育技术. 2007(06)
[10]脑可塑性研究综述[J]. 郭瑞芳,彭聃龄.  心理科学. 2005(02)

硕士论文
[1]知识可视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 柳建勇.华中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75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275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