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民俗教育的情境性缺失及其回归
发布时间:2021-10-19 12:00
民俗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于具体的情境。然而,当民俗由生活场域走进学校场域时,受传统知识教学观、教师本身的民俗文化素养和外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情境性往往被忽略,导致无法培养学生对民俗的情感,民俗也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传承。对此,可以通过转变观念,创设教育情境;移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超越情境,回归现实生活等具体措施,强化学校民俗教育的情境性特色。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情境性是民俗的本质特性
二、“情”“境”双失的学校民俗教育
三、学校民俗教育情境性缺失的根源透视
(一)认知方面:不能正确把握民俗文化的内涵
(二)能力方面:无力有效创设民俗文化教育情境
(三)实践方面:囿于传统知识教学惯习的枷锁
四、学校民俗教育的情境性回归
(一)转变观念,多渠道积极创设教育情境
(二)移情入境,情境结合实现师生情感共鸣
(三)超越情境,让民俗成为现实的生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J]. 高丙中. 民俗研究. 2017(01)
[2]学校民俗教育课程的理性反思与实践优化[J]. 孙宽宁,王爱菊. 当代教育科学. 2015(03)
[3]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转变的困境与对策[J]. 何基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03)
[4]民俗生活: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取向[J]. 高丙中. 民俗研究. 1991(03)
本文编号:3444829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情境性是民俗的本质特性
二、“情”“境”双失的学校民俗教育
三、学校民俗教育情境性缺失的根源透视
(一)认知方面:不能正确把握民俗文化的内涵
(二)能力方面:无力有效创设民俗文化教育情境
(三)实践方面:囿于传统知识教学惯习的枷锁
四、学校民俗教育的情境性回归
(一)转变观念,多渠道积极创设教育情境
(二)移情入境,情境结合实现师生情感共鸣
(三)超越情境,让民俗成为现实的生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J]. 高丙中. 民俗研究. 2017(01)
[2]学校民俗教育课程的理性反思与实践优化[J]. 孙宽宁,王爱菊. 当代教育科学. 2015(03)
[3]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转变的困境与对策[J]. 何基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03)
[4]民俗生活: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取向[J]. 高丙中. 民俗研究. 1991(03)
本文编号:3444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44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