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劳动女性化:现状、成因及挑战
发布时间:2021-10-19 12:21
教育劳动是指人有目的地作用于教育对象的相关活动,即利用劳动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期待。近年来,教育劳动在总量上呈现递增态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女性都是教育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教育劳动在分工链条逐级挤压下,逐渐向性别、代际、阶层的弱势群体扩散。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文献与数据发现,教育劳动具有道德性、情感性、长期性、重复性等特点;教育劳动女性化缘于女性一直作为结构性的劳动市场预备军,在教育劳动总量增加的情况下,教育劳动与经济和文化互动,把女性推向了教育劳动主要承担者的位置。教育劳动女性化不仅导致女性教育劳动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导致女性在复杂性教育劳动中逐渐被边缘化,进而缩小了女性在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教育劳动的高强度和女性化并没有带来青少年一代更为全面、健康的成长;相反,学校作为教育劳动的主要发生场所之一,将大量的教育劳动溢出性转移至家庭。教育劳动分配的冲突加剧着家庭成员之间、家校之间的张力。因此,应重新审视教育劳动的增加、性质和价值,以改善教育劳动女性化的现状。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20,31(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教育劳动女性化的现状
(一)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劳动女性化
1.教师队伍的女性化
2.学校教育劳动向家庭溢出
(二)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劳动女性化
二、教育劳动女性化的成因
(一)教育劳动及其特点
1.道德性
2.情感性
3.重复性与长期性
(二)教育劳动女性化的成因
1.女性作为结构性的教育劳动预备军
2.教育劳动的总量增加
3.教育劳动与文化和经济的互动
三、教育劳动女性化带来的挑战
(一)女性的教育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重视
(二)缩小女性在更广阔社会劳动的发展空间
(三)无法应对当前教育需求和教育供应之间的不匹配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长参与类型与儿童学习结果的关系[J]. 黄小瑞,安桂清. 学前教育研究. 2018(11)
[2]学龄儿童母职角色再制的社会学思考[J]. 姚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2)
[3]教师情感劳动初探[J]. 高晓文,于伟. 教育研究. 2018(03)
[4]特岗教师留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特岗教师抽样调查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王恒,闫予沨,姚岩. 教师教育研究. 2018(01)
[5]义务教育教师教学工作时间结构研究——基于全国10省20市(县)的数据[J]. 秦玉友,赵忠平,曾文婧. 教师教育研究. 2017(04)
[6]初中教师工作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的分析[J]. 童星. 教师教育研究. 2017(02)
[7]城市“隔代抚育”:制度安排与新生代父母的角色及情感限制[J]. 唐晓菁. 河北学刊. 2017(01)
[8]教育活动的内部形态及其秩序的重建——阿伦特政治哲学的教育意蕴[J]. 高小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9]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基于河北、云南、贵州三省的调查分析[J]. 武晓伟,郑新蓉. 教师教育研究. 2015(03)
[10]“严母慈祖”:儿童抚育中的代际合作与权力关系[J]. 肖索未. 社会学研究. 2014(06)
硕士论文
[1]南京市小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差异研究[D]. 赵呈.南京师范大学 2018
[2]初中教育中家长参与的社会阶层差异[D]. 武茜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7
[3]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丽娜.南京师范大学 2017
[4]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师资结构研究[D]. 李雨珊.黑龙江大学 2017
[5]父母参与教养、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的关系[D]. 侯忠伟.山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44863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20,31(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教育劳动女性化的现状
(一)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劳动女性化
1.教师队伍的女性化
2.学校教育劳动向家庭溢出
(二)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劳动女性化
二、教育劳动女性化的成因
(一)教育劳动及其特点
1.道德性
2.情感性
3.重复性与长期性
(二)教育劳动女性化的成因
1.女性作为结构性的教育劳动预备军
2.教育劳动的总量增加
3.教育劳动与文化和经济的互动
三、教育劳动女性化带来的挑战
(一)女性的教育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重视
(二)缩小女性在更广阔社会劳动的发展空间
(三)无法应对当前教育需求和教育供应之间的不匹配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长参与类型与儿童学习结果的关系[J]. 黄小瑞,安桂清. 学前教育研究. 2018(11)
[2]学龄儿童母职角色再制的社会学思考[J]. 姚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2)
[3]教师情感劳动初探[J]. 高晓文,于伟. 教育研究. 2018(03)
[4]特岗教师留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特岗教师抽样调查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王恒,闫予沨,姚岩. 教师教育研究. 2018(01)
[5]义务教育教师教学工作时间结构研究——基于全国10省20市(县)的数据[J]. 秦玉友,赵忠平,曾文婧. 教师教育研究. 2017(04)
[6]初中教师工作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的分析[J]. 童星. 教师教育研究. 2017(02)
[7]城市“隔代抚育”:制度安排与新生代父母的角色及情感限制[J]. 唐晓菁. 河北学刊. 2017(01)
[8]教育活动的内部形态及其秩序的重建——阿伦特政治哲学的教育意蕴[J]. 高小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9]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基于河北、云南、贵州三省的调查分析[J]. 武晓伟,郑新蓉. 教师教育研究. 2015(03)
[10]“严母慈祖”:儿童抚育中的代际合作与权力关系[J]. 肖索未. 社会学研究. 2014(06)
硕士论文
[1]南京市小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差异研究[D]. 赵呈.南京师范大学 2018
[2]初中教育中家长参与的社会阶层差异[D]. 武茜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7
[3]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丽娜.南京师范大学 2017
[4]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师资结构研究[D]. 李雨珊.黑龙江大学 2017
[5]父母参与教养、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的关系[D]. 侯忠伟.山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44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444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