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道德教育中的过程性理念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9 21:58
  过程性研究是建立在对牛顿经典科学决定论范式批判基础上的,它的发展正引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人文科学领域研究范式的转换。所谓过程性教育是基于过程性研究的迅速发展,把教育自身看成过程性存在,认为教育系统内部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与社会、环境等系统之间也是统一的,教育的发展是内部系统之间以及与环境系统不停进行互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过程性德育倡导创新,推重开放,强调探索的可能性,以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各因素的互动来推动个体德性成长的本质——德性规则的发展,并以此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 在反思传统学校德育的基础上,过程性德育在接触社会、锻炼能力、进行道德体验和道德享受等方面提出道德教育应该是主动的、有机的、开放的、创造的、艺术的、历险的和享受的过程,从而使道德教育超越知识,达到获得道德智慧的目的。而智慧才是道德教育更根本的目的。 所以,学校过程性德育主要就体现在创造一种合适的德性氛围,提供一种合宜的德育刺激(符合年龄特征、满足心理需要、具有阶段性目标要求),让主体与环境进行充分的互动。论文在对传统学校德育进行反思的同时,从过程性视野出发,在比较提高主体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和培养道...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过程性—一种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学研究的新范式
    (一) 认识论范式的转换
        1、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简要回顾
        2、过程性研究范式与简化范式的原则差异及方法论范式的转变
    (二) 过程视野下的伦理学范式转换
    (三) 过程研究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新范式
        1、什么是过程
        2、过程性的特点
二、过程性与道德教育
    (一) 对现代道德教育范式的反思
        1、外塑性
        2、线性
        3、控制论
        4、封闭性
    (二) 道德教育是过程性的
        1、对道德教育的考察
        2、过程性道德教育的内容
        3、过程与道德教育主体的生成
        4、过程性道德教育的表现
    (三) 后现代教育理念的特征及对传统教育思想的超越
        1、超越僵化观念
        2、克服二元对立
        3、注重教育过程
        4、把握教育的艺术
三、过程性视野下的学校道德教育
    (一) 过程性视野下的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
        2、过程性与学校教育
        3、过程中德性的创造
        4、学校德育系统的一般模式
    (二) 学校德育与主体的知、情、行
        1、过程性与道德语言
        2、道德感情的培养
        3、道德行为的养成
    (三) 过程性的统整
四、过程性学校道德教育评价
    (一) 过程性道德评价对传统德育评价的批判
        1、学习好等于品德好—德性规则导向有误
        2、以“服从”为基本德育方法取向—德性规则适应性差
        3、德性是否可教—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道德“教”育
    (二) 如何实施过程性道德评价
        1、在多维互动中考察和评价主体德性的成长发展
        2、兼顾多样性与统一性
        3、过程性本身成为评价的核心
    (三) 实施过程性德育评价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让教育成为一种主体性活动[J]. 李培湘,李佳孝.  教育发展研究. 2004(05)
[2]论过程哲学[J]. 李世雁,曲跃厚.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3]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J]. 杨富斌.  国外社会科学. 2003(04)
[4]教育伦理哲学刍议[J]. 王本陆.  高教探索. 2002(04)
[5]试析德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J]. 饶国宾,华启和.  江西社会科学. 2002(10)
[6]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J]. 项久雨.  教育研究. 2002(08)
[7]科学与哲学有不解之缘[J]. 李娜.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04)
[8]浅谈“选择——养成”教育[J]. 董晓艳.  现代教育科学. 2002(06)
[9]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与自我教育法[J]. 张秉福.  学科教育. 2002(06)
[10]关爱受教育者:柯尔柏格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J]. 吴俊,陈进华.  道德与文明. 2002(03)



本文编号:3445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445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