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环境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1 21:05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道德秩序随着社会转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积极的方面看,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正在不断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向独立进取转变;从消极方面看,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出现了少部分社会成员对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化倾向,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沉渣泛起,重婚纳妾、卖淫嫖娼、婚外情与第三者、贩毒吸毒、抢劫偷盜、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权力腐败等道德失范现象,既使作为教育者的家长、老师一方面对道德内容的真理性心存疑虑,自身道德判断出现困难,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出现道德问题的两难选择;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处于道德社会化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使他们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价值观念上的困惑、迷茫,从而出现首道德社会化过度或不足的现象。所以研究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尤其是研究德育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是当前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了研究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期对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建设有所推动和改进。 ...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言
(一) 选题由来及价值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主要思路、观点及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界定
二、德育环境与青少年道德社会化
(一) 德育环境之具体功能与社会意义
(二)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现状及其特征
(三)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度或不足的成因分析
三、德育环境要素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一) 家庭德育环境——初始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二) 学校德育环境——发展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三) 社区德育环境——实践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四、加强环境建设、优化德育环境的途径、方法
(一) 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质量
(二) 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提高学校德育环境质量
(三) 优化社区德育环境,提高社区德育环境质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与心理健康[J]. 毛晋平. 大学教育科学. 2004(03)
[2]德育环境论[J]. 雷军.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
[3]试论道德实现的良性化态势[J]. 吴沁芳,郝翠荣. 齐鲁学刊. 2003(01)
[4]学校德育环境研究综述[J]. 邢彦明. 教育科学研究. 2002(10)
[5]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几点思考[J]. 莫飞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6]论德育环境化的构建范式[J]. 夏建文. 益阳师专学报. 2002(02)
[7]社会环境·接受图式·养成途径──关于青少年素质养成机制的跨学科思考[J]. 孙抱弘. 当代青年研究. 2001(06)
[8]德育新模式:德育环境化[J]. 黄建榕,刘社欣,冯小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5)
[9]不良人际关系与法社会化不足[J]. 司马俊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10]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化教育[J]. 田浩,桑冬平. 高等农业教育. 2000(11)
本文编号:3449715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言
(一) 选题由来及价值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主要思路、观点及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界定
二、德育环境与青少年道德社会化
(一) 德育环境之具体功能与社会意义
(二)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现状及其特征
(三)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度或不足的成因分析
三、德育环境要素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一) 家庭德育环境——初始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二) 学校德育环境——发展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三) 社区德育环境——实践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四、加强环境建设、优化德育环境的途径、方法
(一) 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质量
(二) 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提高学校德育环境质量
(三) 优化社区德育环境,提高社区德育环境质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与心理健康[J]. 毛晋平. 大学教育科学. 2004(03)
[2]德育环境论[J]. 雷军.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
[3]试论道德实现的良性化态势[J]. 吴沁芳,郝翠荣. 齐鲁学刊. 2003(01)
[4]学校德育环境研究综述[J]. 邢彦明. 教育科学研究. 2002(10)
[5]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几点思考[J]. 莫飞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6]论德育环境化的构建范式[J]. 夏建文. 益阳师专学报. 2002(02)
[7]社会环境·接受图式·养成途径──关于青少年素质养成机制的跨学科思考[J]. 孙抱弘. 当代青年研究. 2001(06)
[8]德育新模式:德育环境化[J]. 黄建榕,刘社欣,冯小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5)
[9]不良人际关系与法社会化不足[J]. 司马俊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10]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化教育[J]. 田浩,桑冬平. 高等农业教育. 2000(11)
本文编号:3449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449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