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编制

发布时间:2017-05-23 10:34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编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交需求是马斯洛归纳的人类基本需求之一,且是较高级的一种需求。社会交往是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途径,这四种需求的满足也会进一步推动个体发展其社会交往活动。人类的社会交往经历了语言时代、文字时代、造纸印刷时代、电报和电话时代、广播和电视时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要的社会交往媒介,如信件、电报、电话、电子邮件等等,以往的这些社交媒介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人们突破了社会交往的时空限制,但它们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影响远不及互联网。以Facebook为例,早在2014年,其用户数已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标志着网络社交成为人们的主要社交方式。传统网络社交只在固定的电脑端进行,移动网络社交的诞生则进一步突破了社交活动的时空限制。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从2010年开始,MI在国内外开始了势头迅猛的发展,逐渐超越传统网络社交,成为更重要的社交方式。移动互联网相较于传统互联网,更具有方便性、即时性。毋庸置疑,它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低头族”、”手机党”、“手机成瘾”这样的新兴词汇也显示了MI对人们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以往研究发现导致手机成瘾的一条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极度依赖手机中存在的社交网络。动机是驱使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结合移动网络社交及社交动机的相关概念和移动网络社交的特点,本研究将移动网络社交动机定义为:个体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的社交软件(微信、QQ、微博等)或网页(各类网络社区、论坛、贴吧等)来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心理驱动力。目前,多份研究报告指出,大学生群体是移动网络社交的主要用户群体。移动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社交方式和学习、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相关心理问题进行探讨,是网络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对于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研究主要以调查方法为主,但关于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量表很少。刘红和王洪礼(2011)编制了手机使用动机问卷(MPUM),马良(2012)较为简单的编制了微信用户使用动机问卷,刘忠园(2013)编制了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使用动机问卷。但总的来说,已有的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相关测量工具缺乏全面的心理测量学指标,严谨性、规范性有待商榷。本研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量表,结合针对大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了包含52个题项的初测量表。在初测中收回354份有效数据,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部分不合格的题项,最终形成包含23个题项的正式量表。在之后的信效度分析中,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区分效度均符合测量学标准,表明本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适用于相关的调查研究。在正式的调查研究中,运用SPSS22.0、Amos22.0软件,通过对重庆、湖南地区的915名有效被试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趋势分析、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等,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现状和特征,也探讨了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与人格特质、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自编的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由23个题项构成,包括人际交往、信息交流、被动规范、职业发展、便捷经济、自我表达这6个维度。(2)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相关研究。(3)当代大学生的移动网络社交中的便捷经济、信息交流、人际交往、自我表达动机水平偏高;女大学生在信息交流、被动规范、便捷经济、自我表达维度上的动机水平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大一学生的人际交往动机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大二学生的被动规范动机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学生,大一学生的自我表达动机显著高于大四学生。总的来说,大学生的移动网络社交动机水平随年级增加而降低。不同民族、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各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动机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4)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中的人际交往、被动规范、职业发展、自我表达动机在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移动网络 社交动机 大学生 量表编制 信度 效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前言10-13
  • 1.1 问题提出10-11
  • 1.2 研究意义11-13
  • 2 文献综述13-19
  • 2.1 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相关概念分析13-16
  • 2.1.1 社交动机13
  • 2.1.2 网络社交动机13-15
  • 2.1.3 移动网络社交动机15-16
  • 2.2 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相关研究16
  • 2.3 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相关测量工具16-19
  • 3 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的编制19-28
  • 3.1 开放式问卷调查19-21
  • 3.1.1 调查目的19
  • 3.1.2 调查样本19
  • 3.1.3 调查工具19
  • 3.1.4 调查结果19-21
  • 3.2 初测量表编制21-22
  • 3.2.1 维度建构21-22
  • 3.2.2 量表题项编制的原则22
  • 3.2.3 量表题项形成22
  • 3.3 量表初测结果及分析22-28
  • 3.3.1 研究样本22-23
  • 3.3.2 研究方法23
  • 3.3.3 项目分析23-24
  • 3.3.4 探索性因素分析24-28
  • 4 正式施测及信效度检验28-33
  • 4.1 研究样本28
  • 4.2 研究方法28
  • 4.3 信度检验28-29
  • 4.3.1 内部一致性信度28
  • 4.3.2 重测信度28-29
  • 4.4 效度检验29-33
  • 4.4.1 内容效度29
  • 4.4.2 结构效度29-31
  • 4.4.3 效标关联效度31-33
  • 5 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现状分析33-39
  • 5.1 研究目的33
  • 5.2 研究样本33
  • 5.3 研究工具33-34
  •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34-39
  • 5.4.1 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描述性分析34
  • 5.4.2 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的性别差异分析34-35
  • 5.4.3 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的年级差异及趋势分析35-36
  • 5.4.4 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其它人口学变量差异36-37
  • 5.4.5 移动网络社交动机在神经质人格和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37-39
  • 6 讨论39-43
  • 6.1 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操作性定义39
  • 6.2 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39
  • 6.3 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的信效度39-40
  • 6.4 当代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的现状分析40-41
  • 6.5 移动网络社交动机在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41-42
  • 6.6 研究不足与展望42-43
  • 7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48-52
  • 致谢52-53
  • 发表论文情况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怀斌;;灰色自我元动机理论—一种新的心理科学观和动机理论(下)[J];心理学探新;1989年04期

2 韩丹;;论责任动机与偏好动机的共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朱丽叶;卢泰宏;;调节聚焦原理:动机理论的重大突破[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潘燕;;二语习得中动机理论对英美概况教学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高丹丹;;从亲社会动机理论回答个人道德之存在[J];现代商业;2011年27期

6 吴增芥;;西方动机理论及其评价[J];外国心理学;1985年04期

7 景怀斌;;灰色自我元动机理论——一种新的心理科学观和动机理论(上)[J];心理学探新;1989年02期

8 孙煜明;动机的构想与研究方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9 陈文心;浅析赫尔和勒温的动机理论[J];海南师院学报;1994年01期

10 罗义;漆舒琴;;学习者动机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晓东;;终生控制理论:关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动机理论[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何隽;;ARCS动机理论下的高中信息技术“任务”设计[A];2013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明;公共服务动机的扩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涛;外语学习倦怠与动机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骏;心理契约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动机及激励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越;青年用户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肖汉秦;基于链接动机的链接分类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谢洲;微信点赞动机与行为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姚健;社交动机、社交满意度与购物中心关联购买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卢聪;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编制[D];西南大学;2016年

7 殷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松龙;动机理论分析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胡秀;关系型虚拟社区用户参与动机与参与强度关系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王建煌;腐败动机控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动机量表编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7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87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