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明至民国时期黔东南教育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11 12:07

  本文关键词:明至民国时期黔东南教育及其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乃一广泛概念,涉及内地传统教育和地区本土传统教育(如家庭教育、村寨教育、社会传统教育等)诸方面,本文所言黔东南教育乃是专注内地传统教育在黔东南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内地传统教育是以政府推动为主要导向的,以儒学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教育形式涉及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私塾等。黔东南地处湘黔桂毗邻地带,明代以前大都为“生界”地,受内地文化影响有限。贵州建省后,在明政府重视文教的大背景下,黔东南地区内地传统教育有所发展,但此阶段内地传统教育在本地区的传播多限于辖区外围,苗疆腹地仍为“生界”。明殁入清,朝廷沿袭明朝的文教政策。雍正时期开辟苗疆,设置“新疆六厅”后,内地传统教育从黔东南地区外围向其腹地推进。清末黔东南教育开始从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新式学堂随之创办。民国时期本地区教育呈现出了诸多新特点。因此,研究明至民国时期黔东南教育在当地的传播、发展、变迁及其影响,梳理其发展脉络,对今天黔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大有裨益。论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正文共分四章。绪论阐述了论文选题缘由,对明至民国黔东南教育的历史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总结其研究不足之处。第一章探讨明代内地传统教育在黔东南的传播,从内地传统教育传入黔东南的历史背景入手,叙述明代黔东南流官区、土司区、“生界”区教育的表现,揭示了此阶段内地传统教育多在黔东南外围地区展开。第二章描述清代内地传统教育在黔东南地区推进的背景及具体表现,说明内地传统教育如何从黔东南外围地区向其腹地延伸及清末教育转型等诸多问题。第三章从女子学校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对民国时期黔东南教育的发展进行分析。在民国国内外背景下,阐明黔东南从内地传统儒家教育到新式教育的转变,描述民国时期儒家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并存之现象。第四章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民风民俗和民族融合为切入点分析黔东南教育为地区带来的影响。结语部分对本论文进行了回顾、总结,以期本研究能为当下黔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等诸多领域提供来自历史层面的借鉴。
【关键词】:黔东南 内地传统教育 新式教育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9;K2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23
  • 第一节 选题缘由9-10
  • 第二节 历史文献与学术回顾10-23
  • 第一章 明代内地传统教育在黔东南的传播23-43
  • 第一节 内地传统教育传入黔东南的历史背景23-27
  • 第二节 内地传统教育在黔东南不同区域的传播27-43
  • 第二章 清代内地传统教育在黔东南地区的推进43-73
  • 第一节 清代黔东南教育发展背景43-46
  • 第二节 文教政策在清代黔东南的运用46-66
  • 第三节 清末黔东南教育的转型66-73
  • 第三章 民国时期黔东南教育的发展73-96
  • 第一节 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73-80
  • 第二节 师范教育的发展80-89
  • 第三节 黔东南职业教育发展89-96
  • 第四章 黔东南教育发展影响96-110
  • 第一节 培养了地区人才96-100
  • 第二节 改变民风民俗100-104
  • 第三节 加强民族融合104-110
  • 结语110-112
  • 致谢112-113
  • 参考文献113-122
  • 附录一122-123
  • 附录二:清末黔东南学堂表123-138

  本文关键词:明至民国时期黔东南教育及其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1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41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e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