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多动倾向儿童干预训练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3 18:10

  本文关键词:多动倾向儿童干预训练的个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简称ADHD)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之一,如果不对ADHD儿童进行及时的治疗、干预,会对其学业、工作和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消极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ADHD及多动倾向儿童进行长期的干预训练研究,得出对ADHD及多动倾向儿童有效的干预训练方式,以及影响干预训练效果的积极因素。本研究的对象是两名ADHD及多动倾向儿童(一名经医学确诊为ADHD的男童,一名经心理专家评估为多动倾向的女童),采用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和ABC设计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其中ABC设计包括基线期(A)2周、干预期(B)18个月、追踪评估期(C)1个月。本文在综述国内外ADHD文献的基础上,对两名个案儿童进行观察、访谈和评估,描述和总结其多动症状,分析其成因,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干预训练的方案,把家庭因素纳入干预训练中,对两名个案儿童进行为期18个月的干预训练,其中以游戏治疗、手工制作为主,结合多媒体的形式,辅以学习、体育活动等,改善和减轻个案的多动症状,在干预结束后,验证和分析效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对两名个案儿童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多动症状、家庭环境、父母教养、干预训练过程和效果上的异同。通过对确诊的ADHD儿童与专家评估为多动倾向儿童干预训练的对比分析和综合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以行为治疗为基础、结合多种形式的干预训练,能有效改善两个案儿童的多动症状,特别是行为与情绪方面的改善;2、长期并结合游戏治疗、注意力训练、体育活动和多媒体辅助等趣味的干预训练方法能调动个案儿童参与干预训练的积极性;3、根据个案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干预方案,能促进干预训练的效果;4、与父母合作、改善个案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干预训练效果有积极影响;5、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干预相结合的干预形式比单纯心理-行为干预更有效,且心理-行为干预能减少个案儿童的药物使用量。最后,提出了对ADHD及多动倾向儿童干预训练的建议,并对研究者自身角色和研究过程进行了反思,总结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关键词】:ADHD 多动倾向 干预训练 个案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研究背景12-17
  • 第一节 研究缘起12-14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14-17
  • 一、ADHD与多动倾向14-15
  • 二、个案研究15-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36
  • 第一节 ADHD的发病率及病因18-21
  • 一、ADHD的发病率18
  • 二、ADHD的病因分析18-21
  • 第二节 ADHD的基本症状21-22
  • 一、注意力不集中21
  • 二、活动过多21-22
  • 三、行为冲动22
  • 第三节 ADHD的伴随问题22-23
  • 一、学习障碍22-23
  • 二、不良行为及品行障碍23
  • 三、情绪问题23
  • 四、人际关系受损23
  • 第四节 ADHD的诊断标准23-24
  • 第五节 ADHD儿童的生存质量24-26
  • 第六节 ADHD的干预26-31
  • 一、ADHD的药物干预26-27
  • 二、生物反馈治疗27
  • 三、饮食及营养干预27
  • 四、心理-行为干预27-30
  • 五、多维度联合治疗30
  • 六、ADHD的个案研究30-31
  • 第七节 本研究干预设计的理论基础31-33
  • 一、行为矫正技术32
  • 二、认知行为治疗32
  • 三、游戏治疗32-33
  • 第八节 ADHD心理-行为干预研究的述评33-36
  • 一、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出现断层33
  • 二、缺少对干预训练过程及儿童配合度的研究33-34
  • 三、缺乏长期、结合多种干预形式的研究34
  • 四、少有把家庭因素纳入干预的研究34
  • 五、缺乏多个案的对比研究34-36
  • 第三章 研究设计36-51
  • 第一节 研究内容36-37
  • 一、个案儿童多动症状的表现与原因分析36
  • 二、个案儿童的干预训练及效果验证36
  • 三、两个案儿童干预训练的对比分析36-37
  • 第二节 研究意义37
  • 一、理论意义37
  • 二、实践意义37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假设37-38
  • 一、研究目的37-38
  • 二、研究假设38
  • 第四节 研究方法38-49
  • 一、研究对象38-44
  • 二、研究方法44-46
  • 三、研究工具46-49
  • 第五节 提高信效度的方法49-51
  • 一、提高信度的方法49-50
  • 二、提高效度的方法50-51
  • 第四章 个案儿童多动症状的表现与原因分析51-72
  • 第一节 个案一51-58
  • 一、个案一多动症状表现51-55
  • 二、个案一多动症状表现的原因分析55-58
  • 第二节 个案二58-64
  • 一、个案二多动症状表现58-62
  • 二、个案二多动症状表现的原因分析62-64
  • 第三节 两个案多动症状及原因对比64-70
  • 一、两个案多动症状的对比64-67
  • 二、两个案多动症状的原因对比67-70
  • 第四节 小结70-72
  • 第五章 个案儿童的干预训练过程与效果验证72-118
  • 第一节 干预训练过程72-100
  • 一、个案一72-87
  • 二、个案二87-100
  • 第二节 干预训练的效果验证100-111
  • 一、个案一100-106
  • 二、个案二106-111
  • 第三节 两个案干预训练过程及效果对比111-117
  • 一、两个案干预训练的过程对比111-114
  • 二、两个案干预训练的效果对比114-117
  • 第四节 小结117-118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118-129
  • 第一节 讨论118-123
  • 一、效果改善的积极因素118-121
  • 二、学业和人际干预效果不明显的影响因素121-122
  • 三、两个案的对比分析122-123
  • 第二节 结论123-124
  • 第三节 对ADHD及多动倾向儿童干预训练的建议124-126
  • 一、以行为治疗为基础设计干预方案,,进行长期的干预训练124
  • 二、趣味训练与纸笔训练相结合,提高儿童积极性124-125
  • 三、与父母合作,把家庭因素纳入干预训练125
  • 四、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干预方案125
  • 五、与儿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125-126
  • 第四节 反思126-129
  • 一、对研究者自身角色的反思126
  • 二、对研究过程的反思126-127
  •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27-129
  • 参考文献129-135
  • 附录135-166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135-136
  • 附录二:个案症状表现与问题行为记录表136-138
  • 附录三:家庭访谈表138-140
  • 附录四:教师访谈提纲140-141
  • 附录五: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141-143
  • 附录六:SNAP量表143-145
  • 附录七:家庭环境量表145-149
  • 附录八: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149-152
  • 附录九:教师-学生评定量表152-154
  • 附录十:干预训练记录表154-155
  • 附录十一:干预效果评估表155-165
  • 附录十二:干预之后教师访谈提纲165-1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166-167
  • 致谢167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曦;多动倾向儿童干预训练的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多动倾向儿童干预训练的个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7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47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6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