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教育发生的哲学基础
发布时间:2017-09-12 01:13
本文关键词:论科学教育发生的哲学基础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 教育 科学探究 主体 科学观 建构主义 生活世界
【摘要】:虽然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实现统整以后的建构主义科学观,能够内在地符合科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但是,仍然需要在学生主体形成过程、主体身份确认、科学知识主观性来源以及科学探究的可能性等问题上进行深切的哲学关照。其实,学生的主体身份应该从过程中考察,不存在学生"已经具备主体身份"的时间点,亦不能据此确定开展科学教育的恰当年龄,相反,科学教育本身实际上成为学生主体身份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雅克·拉康给定的主体形成过程的起点可以作为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起点的重要参考。科学知识的主观性源自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浓郁人文属性以及学生获取"经验"和认知能力(先天认知系统及其后天发展)的差异。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学生作为研究者所进行的伟大的科学探险,而非为了验证已有科学知识的合理性,这种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教育中,是必要的,更是可能的,但绝不是万能的,应该谨慎而恰当地使用。只有在建构主义哲学科学观的指引下,科学教育才能够走出当下的困境,真正实现"每个人都具备科学素养"这一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科学 教育 科学探究 主体 科学观 建构主义 生活世界
【分类号】:G40-02
【正文快照】: 建构主义哲学对于科学教育的意义,一如其繁杂的理论体系,优势与困难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好在经过二十余年理论与实践的艰难探索,大浪淘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均实现了统整和超越,为当下建构主义哲学视野下的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本体论方面,摒弃激进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秋鉴;中学要注重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J];福清师专学报;1982年02期
2 申仁洪;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表象[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06期
3 申仁洪;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表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9期
5 申仁洪,张洪刚;后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学意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于伟;后现代科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观的消极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7 罗国忠;;后现代科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11期
8 杨汉超;赵虹;谭劲松;;国际科学教育视阈中的后现代科学观[J];理论界;2009年08期
9 胡晓峰;;范式和科学观对中西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影响[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盖顺;;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教育的影响[J];广西教育;2012年14期
,本文编号:834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83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