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交往对中职生信任感与人际关系影响的干预研究
本文关键词:同辈群体交往对中职生信任感与人际关系影响的干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同辈群体交往 中职生 信任感 人际关系 干预
【摘要】: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着的抽象物,在他的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对于中职生来说,同辈群体的交往便是他们人际交往的核心组成部分,他是指发生在中职生这样的特定群体里,通过语言和行为等方式,在年龄、兴趣爱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的不同方面的各种物质或者精神上沟通的联系着的总和。每当儿童升入中学以后,他的影响便会日益重要,在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之间,同辈群体的影响将会变的更加的深入。所以说在中职生的社会化过程里,他不仅是中职生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组成部分,是对中职生最有利的价值环境。研究同辈群体交往,对于促进中职生的教育发展以及中职生的社会化都具有强烈必须性和必要性。同辈群体交往和中职生的青春期身心发展要相契合,他有助于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对中职生的独立性与社会化。因此,在肯定了青年的同辈群体主流是追求进步和积极向上的基础上,就应该采取不同措施来引导其在中职生的道德教育里面发挥到积极作用,并克服负面影响。也要强化班级心理辅导,改正同辈群体负面作用,要大力的开展同辈的心理的咨询活动,促进和发展中职生的同辈群体的心理健康。毋庸置疑,同辈群体对于中职生学习以及生活和价值观形成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一样程度影响,本文的研究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前提,结合了学生发展特点,规定并且实施了干预式训练,探寻中职生的同辈群体交往对于中职生信任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的生源和性别的学生的信任感水平则存在明显的不同,农村学生信任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女学生信任感水平明显高于男生;然而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中职生的信任感水平没有达到明显不同。(2)对中职生人际关系的检验得出,从性别上来说,男生、女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从生源地来说,来自城市的中职生的人际困扰显著多于农村学生。(3)对实验班和控制班所得结果的比较得出,同辈群体交往的干预训练能显著提高中职生信任感的状况,表明同辈群体交往对于中职生信任感有着明显的影响。(4)对实验班和控制班所得结果的比较得出,同辈群体交往的干预训练能显著提高中职生人际关系状况,表明同辈群体交往对与中职生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同辈群体交往 中职生 信任感 人际关系 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1 文献综述11-19
- 1.1 同辈群体交往、中职生的含义及理论依据11-14
- 1.1.1 同辈群体交往定义11
- 1.1.2 同辈群体交往的理论基础11-14
- 1.2 中职生的含义、特点及相关研究14-15
- 1.2.1 中职生含义14
- 1.2.2 中职生特征14-15
- 1.2.3 中职生的相关研究15
- 1.3 信任感研究综述15-16
- 1.4 人际关系研究综述16-19
- 1.4.1 人际关系含义16
- 1.4.2 西方人际关系理论16-17
- 1.4.3 人际关系相关研究17-19
- 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19-22
- 2.1 问题的提出19
- 2.1.1 关于同辈群体交往的研究情况及不足之处19
- 2.2 信任感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19-20
- 2.2.1 信任感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关系19
- 2.2.2 信任感对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19-20
- 2.3 本研究拟研究的主要问题20
- 2.4 本研究的意义20-22
- 2.4.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20-21
- 2.4.2 中职生同辈群体研究的现实意义21-22
- 3 干预研究22-25
- 3.1 研究假设22
- 3.2 研究目的22
- 3.3 研究方法22-23
- 3.3.1 研究设计22
- 3.3.2 被试22-23
- 3.3.3 研究的工具23
- 3.4 研究程序23-24
- 3.4.1 实验教师的培训23
- 3.4.2 实验的前测23
- 3.4.3 实验的实施23-24
- 3.4.4 实验的后测24
- 3.5 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24
- 3.6 对实验结果的处理24-25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5-28
- 4.1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两个量表上的差异25
- 4.2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两个量表上的差异25
- 4.3 不同生源学生在两个量表上的差异25-26
- 4.4 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前测结果上所存在的差异26
- 4.5 实验班的前后测所存在的差异26-27
- 4.6 控制班的前后测所存在的差异27
- 4.7 实验班、控制班的后测所存在的差异27-28
- 5 讨论28-34
- 5.1 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生源地等因素对中职生信任感的影响28
- 5.1.1 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信任感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28
- 5.1.2 独生与非独生的学生的信任感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28
- 5.1.3 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信任感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28
- 5.2 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生源地等因素对中职生人际关系的影响28-29
- 5.2.1 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28-29
- 5.2.2 独生与非独生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29
- 5.2.3 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29
- 5.3 同辈群体交往对中职生信任感的影响29-30
- 5.4 同辈群体交往对中职生人际关系的影响30
- 5.5 如何加强对中职生的同辈群体交往的有效引导30-32
- 5.5.1 首先了解中职生的同辈群体的层次与状况30-31
- 5.5.2 注意发挥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进行有效引导31
- 5.5.3 以心理疏导的方式增强中职生交往能力,消除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和困惑31
- 5.5.4 对于虚拟同辈群体的交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尽量减轻对中职生的不利影响31-32
- 5.6 研究反思32-34
- 5.6.1 干预训练的不足之处32
- 5.6.2 今后关于同辈群体研究的建议32-34
- 6 研究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7
- 附录37-47
- 后记(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佳;魏玲;;谈网络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J];才智;2012年33期
2 宫必京;班级和同辈群体的比较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3 符聪;;从网络日志转载的盛行看80后同辈群体的认同迷失[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4 谢雪霞;;青少年同辈群体与思想道德养成[J];沧桑;2014年04期
5 石明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叶泽川;中小学生对班集体对己态度的认知特点[J];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02期
7 王玉香;;透视粗语流行文化[J];北方人(悦读);2013年01期
8 叶泽川;;中小学生对自己在班级中人缘关系的认知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04期
9 钱海娟;试析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周益锋;;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溢洋;;论利用阳光体育促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厚云(作者单位: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试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N];安徽经济报;2006年
2 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科学研究中心 钱道赓;“三重社会”影响下的考场舞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娄晓祯;关注“同辈群体”,社工服务一个都不能少[N];中国社会报;2007年
4 周龙;新生代农民工:被城乡双向边缘化[N];中国社会报;2005年
5 尹松健;社会公益不是时尚[N];大众科技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定琴;中职生同辈群体交往问题及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月云;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余芳;同辈群体与“90后”大学生成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侯秀;小学生同辈群体德育影响的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丽雪;建立L社区老年人同辈群体陪伴的社会工作介入[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6 高志房;J中学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同辈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7 鲁维颖;中学新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8 张冬杰;农村学生高考升学的“同辈群体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齐玲;同辈群体交往对中职生信任感与人际关系影响的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梁丽;高中学业不良学生转化过程中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30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93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