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形态下大学学习资源中心复合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10:23
本文关键词:集群形态下大学学习资源中心复合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集群形态” 大学校园 大学建筑 学习资源中心 复合设计
【摘要】:当下大学校园规划理念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各阶段学生精神文化与沟通交流需求的增加,使得大学建筑的使用方式和功能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且将校园公共空间联系为有机的系统。大学建筑是大学文化的空间载体。校园形态及学习、生活模式的改变对大学建筑集群形态的塑造与空间的复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研究当下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提出新的要求的基础之上,将关于城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集群形态”理论引入大学学习资源中心这一强调学生自主研究与沟通交流的大型建筑(群)的设计中,通过研究大学校园建设与“集群形态”理论,阐述密集式大学建筑空间集群的功能结构、发展趋势及空间特点,试图对大学学习资源中心集群形态的复合设计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结合场所理论及环境行为学,分析人性化交往空间与空间行为体验,以期达到空间集群“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叠加效应。论文结合工作室工程实例,梳理比较“集群形态”理论下国内外大学学习资源中心的复合设计案例,通过分类、分析、图解、讨论,得出综合评价,为大学学习资源中心这种校园、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新型大学建筑设计提供研究资料。
【关键词】:“集群形态” 大学校园 大学建筑 学习资源中心 复合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4.3;TU984.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2
- 1.1.1 当代大学9-10
- 1.1.2 我国大学校园及校园建筑的建设概况10
- 1.1.3 大学建筑复合设计的客观需求10-11
- 1.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12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12-13
- 1.3 相关研究概况13-15
- 1.3.1 关于大学校园、大学建筑的相关研究13-14
- 1.3.2 关于建筑复合设计的相关研究14-15
- 1.4 研究方法15-18
- 1.4.1 主要的研究方法15-17
- 1.4.2 论文框架17-18
- 1.5 本章小结18-19
- 第二章 大学校园建设与“集群形态”理论19-41
- 2.1 大学校园建设发展概况19-22
- 2.1.1 国外19-20
- 2.1.2 国内20-22
- 2.2 大学教育发展对大学校园建设的影响22-24
- 2.2.1 学科特色22-23
- 2.2.2 学科交叉23
- 2.2.3 教学革新23
- 2.2.4 交流国际化23-24
- 2.2.5 教育普及化24
- 2.3 “集群形态”的理论24-32
- 2.3.1 产生背景24-28
- 2.3.2 基本内容28-30
- 2.3.3 三种范式30-31
- 2.3.4 “集群形态”理论对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31-32
- 2.4 “集群形态”理论下的空间复合设计32-39
- 2.4.1 空间复合设计研究32-35
- 2.4.1.1 空间——建筑的“主角”32-33
- 2.4.1.2 引入时间概念 ——“第四度空间”33-34
- 2.4.1.3 空间整体设计——复合结构34-35
- 2.4.2 集群布局形式35-37
- 2.4.2.1 垂直式布局35-36
- 2.4.2.2 水平式布局36-37
- 2.4.2.3 混合式布局37
- 2.4.3 集群场所营造37-39
- 2.4.3.1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人性化研究37-38
- 2.4.3.2 体现大学教育的场所精神融入38-39
- 2.5 本章小结39-41
- 第三章 大学建筑与学习资源中心41-52
- 3.1 大学建筑的类型41-43
- 3.1.1 教学建筑41
- 3.1.2 图书馆41-42
- 3.1.3 研究实验建筑42
- 3.1.4 集会观演建筑42
- 3.1.5 文体活动中心42-43
- 3.2 密集式大学建筑空间集群的发展趋势43-46
- 3.2.1 价值分析43-44
- 3.2.2 影响因素44-46
- 3.2.2.1 外因44
- 3.2.2.2 内因44-46
- 3.3 大学学习资源中心46-51
- 3.3.1“混合使用”48-49
- 3.3.2 空间透明性49-50
- 3.3.3 分隔模糊化50-51
- 3.4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集群形态”下大学学习资源中心复合模式研究52-73
- 4.1 影响大学学习资源中心集群形态的因素52-56
- 4.1.1 社会进步及高等教育发展52-53
- 4.1.2 校园规划与地域文脉的影响53-54
- 4.1.3 校园生活及学生心理需求54-55
- 4.1.4 高等教育投资与建设55-56
- 4.2 大学学习资源中心空间集群的根本属性56-58
- 4.2.1 结构性56-57
- 4.2.2 交往性57-58
- 4.3 大学学习资源中心集群组织模式研究58-72
- 4.3.1 单元和集群的构成关系58-61
- 4.3.2 集群形态的组成模式61-65
- 4.3.3 集群空间的复合形式65-69
- 4.3.4 集群与校园的整体关系69-72
- 4.4 本章小结72-73
- 第五章 大学学习资源中心复合设计策略与案例分析73-85
- 5.1 空间多义转换与冗余延伸73-76
- 5.2 模糊界面与视觉流线处理76-79
- 5.3 弱化“层”与空间向度79-81
- 5.4 空间层级建构与流线组织81-84
- 5.5 本章小结84-85
- 第六章 结语85-87
- 致谢87-88
- 图表索引88-92
- 参考文献92-95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志红;何桢;郭伟;;在响应曲面方法中三类中心复合设计的比较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郭中芹;;国内外绿道规划与建设比较分析[J];绿色建筑;2012年03期
3 汤金柱;丁奇;胡丽天;秦宝锋;;黏度、极性及配副因素在DLC薄膜固液复合设计中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14年02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祝成炎;;小花纹的组织复合设计与应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码纺织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祝成炎;;小花纹的组织复合设计与应用[A];金f杯第一届全国棉纺织行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祝成炎;;小花纹的组织复合设计与应用[A];第九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米永振;基子结构—声学灵敏度的挖掘机驾驶室内噪声分析与控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莹;集群形态下大学学习资源中心复合设计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6年
3 刘伟;中心复合设计在裂区试验中的实现[D];天津大学;2006年
4 吴巧仂;复合设计——装饰织物设计的新趋势[D];青岛大学;2009年
5 姜秋实;中小城市文化建筑多馆复合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59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95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