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08:57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教育者和一线教师试图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翻转课堂的出现在全球掀起巨大的浪潮,众多学者和教育者加入到翻转课堂的研究中来,并指出翻转课堂的教学将会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重大变革。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载体,微课具有“精、细、巧、透”的特点,配合着移动设备终端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局限于班级,而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场所。翻转课堂模式下微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并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提供了教学实践参考。本文在查阅和整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ARCS动机学习模型理论与技术接受理论为支撑,通过对部分高中教师以及高中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以反映出教师对翻转课堂的认可程度以及学生对微课的接受程度,并把高中数学微课的设计、制作、实施作为主线进行翻转课堂模式下微课的教学探究。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高中生对于数学微课实施的接受程度;高中一线数学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教师对于微课制作困难的原因;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数学微课制作模型,在本文均有阐述。研究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微课的教学并不排斥,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认为微课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希望可以看到任课教师的微课视频。教师并不抗拒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如果对学生有益的话愿意尝试制作微课,并分享自己制作的优质微课给更多的学生学习,教师普遍认为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并给予一定的技术培训而便于实施微课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434;G633.6
【图文】:

文献综述,课堂知识,探索式学习,课后练习


作者、变课堂知识的传授者为合作交流的组织者、变课后练习的局思的促进者,对高中数学教师的从师技能有所促进。) 学生个体发展角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一方面不利于特征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学生在“微课”教学模式下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学习活动也都的学习问题展开的,视频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高学生的同时更加利于学生心理特征、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的完善与发展 研究设计) 研究框架据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从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确定本研究如图 1-1 所示。文献综述测试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

模型对比,课堂教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美国学者 Gerstein 最先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他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体验学习阶段、概念探究阶段、意义建构阶段以及展示应用阶段[9]。同在 2011 年,美国富兰克林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专业的 Robert Talbert 教授经过多年教学的积累,结合“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线性代数”等课程实践的良好效果,总结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Robert Talbert 总结的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包括两个阶段。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有目的地进行课前练习;课中:学生完成快速、少量的测评,然后通过解决问题并促进知识内化,最后进行总结与反馈[10]。该模型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各个主要环节,但是此类模型多适用于理科类的操作性课程,对于文科类课程还不太适用,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观看教学视频团体

模型图,课堂教学,模型,成果展示


图 2-3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王红[16]在前人提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细化了课前和课中的内容,并且指出家长在环节中的作用。她提出:课前阶段包括,创建教学视频、制定课前练习,自主观看视频、课前针对练习和社交媒体交流,后三部分内容需要家长监督完成;课中阶段包括,确定研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协作探究活动、成果展示交流和教学评价反馈,如图 2-4 所示。创建教学视制定课前练自主观看视课前针对练社交媒体交课前活动确定研究问独立解决问协作探究活成果展示交教学评价反课堂活动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敏航;;问题教学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中的运用——“少教多学”思想下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J];青年教师;2013年08期

2 邝朝勇;;高效课堂自学引导课堂模式探究之问题引导自学案例分析[J];新课程(下);2014年08期

3 朱守兴;;翻转课堂中的悄然预约——翻转课堂模式下预约“错误”化学实验情境的实践[J];教育革新;2017年08期

4 庄昌凌;金会心;李长荣;;对分课堂与新工科背景下的课堂模式创新[J];教育观察;2018年03期

5 左鹏;张传燧;;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的“4S”课堂模式理论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6 李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J];才智;2018年20期

7 牛聚豪;白广奇;毛向阳;郭东晓;;《三三一有效课堂模式》作业评价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1期

8 马莉莉;;微课程教学法“倒逼”我再次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20期

9 葛文芹;谢卫东;;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资源开发与设计——以计划类演示文稿的创制为例[J];江苏教育;2016年52期

10 郑英;;基于“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幸福课堂模式构建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兴;柏华琼;陈飞;冯琴敏;;传统课堂模式与智慧环境下的课堂模式的比较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二卷)[C];2017年

2 肖慧君;;数学智慧课堂模式探讨[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二卷)[C];2017年

3 刘荣国;李晓;吴建军;赵建丽;;中职数学生长课堂模式的实验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三卷)[C];2018年

4 贾文蓉;莫险峰;唐江珍;魏文艳;;传统课堂模式与智慧环境下的课题模式的比较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三卷)[C];2018年

5 顾健;;小学数学课堂模式 教学理论与实践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三)[C];2018年

6 薛宏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高效课堂模式初探[A];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一等奖论文集[C];2016年

7 刘洋;;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3辑)[C];2015年

8 董静;;翻转课堂模式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徐小明;颜仕翔;牛兴东;;基于智慧环境构建的传统课堂模式改革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二卷)[C];2017年

10 丁红军;;转变教师角色 革新课堂模式[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刘国清;一所学校的学术探究精神[N];中国教师报;2017年

2 台北国语实验小学教师、台湾“师铎奖”获得者 李玉贵;教到学生的需要处[N];中国教师报;2017年

3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职业技术学校 林利英;浅析中职语文在新课程下的有效课堂模式[N];科学导报;2017年

4 山东省滕州市滕南中学 孙瑞芳;点燃问题导线 引爆智慧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7年

5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第二小学 曹勇;打通课堂学习三“力道”[N];中国教师报;2017年

6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 李升勇;重新定义课堂模式[N];中国教师报;2017年

7 衡阳师范学院院团委 雷强力;高效课堂模式推进过程中的困境[N];山西青年报;2013年

8 湖北省沙洋县长林中学 王顺安;创建新课堂模式[N];中国教师报;2014年

9 刘淑真 温泉县哈日布呼镇中心小学;课堂模式改革带来的变化[N];博尔塔拉报(汉);2012年

10 长垣县樊相镇一中 杨红伟 杨秉义;“五让六环节”课堂模式初探[N];新乡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璐璐;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初中美术培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2 张婷;社会工作“嵌入”高校通识课堂模式的实践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刘慧敏;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年

4 陆洪柳;“三段四模块”高效课堂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5 蔡明颢;导学案地理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6 祝晓彤;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年

7 罗颜妍;翻转课堂模式对高中英语阅读学习的影响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8年

8 吴迪;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刘伟宁;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提问的教学案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10 龚志敏;基于专递课堂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56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756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9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