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反思—初中语文教材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15:19
中国的教育,可以概括为“教科书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所接受的知识、道德、思维方法、判断是非的立场、感情、联想等等,即知情意、理性与非理性的全部,基本上都是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倾向去有意或者无意塑造的。学生在学校课堂接受的更多的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也一直秉持着“知识是老师教给学生的”的观点。学生以教师、教科书对课文内容的标准理解为判断的尺度,以教材之是为是,以教材之非为非,缺少对教材内容批判性的理解与反思,这是中国教育的“病根”所在。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也不是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教育的本质是言说的艺术。教材应该是师生间言说的辅助而不是框定言说的内容和规则。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笔者先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进行教学研究,请一些掌握较高汉语水平的学生和老师为研究合作者,请他们对我们国家的课文(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意思进行他们的理解;包括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课文中的教育意义与道德内涵都做了一定的解读。回国后,笔者以国内研究生为合作者,进行了同样的研究。这个研究旨在梳理国内语文教材在文本理解和处理上的一般思路,从诠释学的视角,以国内外师生对中国初中语文教材...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文献综述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国内对教材文本理解的标准概述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概述及教育意义
一、语文学科课程特点
二、语文课文选文特点
三、语文课程教育意义
第二节 课文助读系统的教育意义分析
一、课文导语存在的教育意义
二、课文注释存在的教育意义
三、课后练习存在的教育意义
第三节 课文内容理解的教育意义分析
一、课文思想内容好
二、课文语言表达好
三、课文教学效果好
第四节 中国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描述
一、第一阶段:预习
二、第二阶段:听讲
三、第三阶段:练习
第二章 教材课文的文本解读
第一节 教材课文的文本意义
一、教材文本解读的三种关系
二、作者中心论
三、读者中心论
四、文本中心论
第二节 教材解读的现实困境
一、同一性遮蔽了文本的矛盾性
二、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性
三、浅层语文教育研究的遮蔽性
第三节 教材文本的本文解读
一、文本特点的还原
二、文本内容的还原
三、文本价值的还原
第三章 七年级教材文本解读
一、对《散步》的文本解读
二、对《羚羊木雕》的文本解读
三、对《再塑生命》的文本解读
四、对《春》的文本解读
五、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解读
六、对《在山的那边》的文本解读
七、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本解读
八、对《化石吟》的文本解读
九、对《紫藤萝瀑布》的文本解读
十、对《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文本解读
十一、对《丑小鸭》的文本解读
十二、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解读
十三、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文本解读
第四章 八年级教材文本解读
一、对《背影》的文本解读
二、对《老王》的文本解读
三、对《台阶》的文本解读
四、对《短文两篇:日、月》的文本解读
五、对《海燕》的文本解读
六、对《喂—出来》的文本解读
第五章 九年级教材文本解读
一、对《沁园春·雪》的文本解读
二、对《雨说》的文本解读
三、对《星星变奏曲》的文本解读
四、对《傅雷家书两则》的文本解读
五、对《我爱这土地》的文本解读
六、对《乡愁》的文本解读
七、对《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文本解读
八、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文本解读
第六章 国内外师生课文文本理解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师生文本理解的异同点分析
一、人生价值追求的一致性
二、自我认知态度的差异性
三、文本形象本原的回归性
四、内容表情达意的直接性
五、角色内容理解的差异性
第二节 国内外师生文本理解对教育的启示
一、批判与反思的教育思维
(一) 帮助学生在批判性思维中成长
(二) 传递给学生有选择性的反思
二、开阔的教育意象
(一) 用课文涵养学生的精神气质
(二) 以情怀荡涤学生的语文精神
三、教材本文价值的回归
(一) 教育呼唤灵魂的转向
(二) 教育渴求文本的还原
(三) 教育成就最大的善意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百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变迁的考察[J]. 欧治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2]关于初中古诗文教材课文导语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 陈柳,陈琦.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3(06)
[3]无邪与说话——语文精神[J]. 毕世响. 上海教育科研. 2011(05)
[4]当代诠释学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刍议[J]. 高青. 教书育人. 2010(21)
[5]两岸三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总论[J]. 何文胜. 全球教育展望. 2009(09)
[6]对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取向的反思:基于解释学的视角[J]. 单新涛. 教学研究. 2009(04)
[7]对“教材”的“文本”化解释——教育中可能的颠覆与反颠覆[J]. 毕世响. 江苏教育研究. 2009(19)
[8]改变气质:教育的工夫[J]. 毕世响. 江苏教育研究. 2009(13)
[9]教材文本解读的诠释学困境及应然取向[J]. 辜桃.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8(10)
[10]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 孙绍振. 语文建设. 2008(03)
本文编号:3353738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文献综述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国内对教材文本理解的标准概述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概述及教育意义
一、语文学科课程特点
二、语文课文选文特点
三、语文课程教育意义
第二节 课文助读系统的教育意义分析
一、课文导语存在的教育意义
二、课文注释存在的教育意义
三、课后练习存在的教育意义
第三节 课文内容理解的教育意义分析
一、课文思想内容好
二、课文语言表达好
三、课文教学效果好
第四节 中国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描述
一、第一阶段:预习
二、第二阶段:听讲
三、第三阶段:练习
第二章 教材课文的文本解读
第一节 教材课文的文本意义
一、教材文本解读的三种关系
二、作者中心论
三、读者中心论
四、文本中心论
第二节 教材解读的现实困境
一、同一性遮蔽了文本的矛盾性
二、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性
三、浅层语文教育研究的遮蔽性
第三节 教材文本的本文解读
一、文本特点的还原
二、文本内容的还原
三、文本价值的还原
第三章 七年级教材文本解读
一、对《散步》的文本解读
二、对《羚羊木雕》的文本解读
三、对《再塑生命》的文本解读
四、对《春》的文本解读
五、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解读
六、对《在山的那边》的文本解读
七、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本解读
八、对《化石吟》的文本解读
九、对《紫藤萝瀑布》的文本解读
十、对《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文本解读
十一、对《丑小鸭》的文本解读
十二、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解读
十三、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文本解读
第四章 八年级教材文本解读
一、对《背影》的文本解读
二、对《老王》的文本解读
三、对《台阶》的文本解读
四、对《短文两篇:日、月》的文本解读
五、对《海燕》的文本解读
六、对《喂—出来》的文本解读
第五章 九年级教材文本解读
一、对《沁园春·雪》的文本解读
二、对《雨说》的文本解读
三、对《星星变奏曲》的文本解读
四、对《傅雷家书两则》的文本解读
五、对《我爱这土地》的文本解读
六、对《乡愁》的文本解读
七、对《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文本解读
八、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文本解读
第六章 国内外师生课文文本理解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师生文本理解的异同点分析
一、人生价值追求的一致性
二、自我认知态度的差异性
三、文本形象本原的回归性
四、内容表情达意的直接性
五、角色内容理解的差异性
第二节 国内外师生文本理解对教育的启示
一、批判与反思的教育思维
(一) 帮助学生在批判性思维中成长
(二) 传递给学生有选择性的反思
二、开阔的教育意象
(一) 用课文涵养学生的精神气质
(二) 以情怀荡涤学生的语文精神
三、教材本文价值的回归
(一) 教育呼唤灵魂的转向
(二) 教育渴求文本的还原
(三) 教育成就最大的善意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百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变迁的考察[J]. 欧治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2]关于初中古诗文教材课文导语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 陈柳,陈琦.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3(06)
[3]无邪与说话——语文精神[J]. 毕世响. 上海教育科研. 2011(05)
[4]当代诠释学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刍议[J]. 高青. 教书育人. 2010(21)
[5]两岸三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总论[J]. 何文胜. 全球教育展望. 2009(09)
[6]对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取向的反思:基于解释学的视角[J]. 单新涛. 教学研究. 2009(04)
[7]对“教材”的“文本”化解释——教育中可能的颠覆与反颠覆[J]. 毕世响. 江苏教育研究. 2009(19)
[8]改变气质:教育的工夫[J]. 毕世响. 江苏教育研究. 2009(13)
[9]教材文本解读的诠释学困境及应然取向[J]. 辜桃.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8(10)
[10]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 孙绍振. 语文建设. 2008(03)
本文编号:3353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353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