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7 01:1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新的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和推进,并确立新的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而新教育政策中艺术教育在国家层面得到肯定,同时山东的高考改革政策也已落地,改革中规定要把包括思想品德素养的综合素质加入评价体系,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在此背景之下,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通过对几所高中学校艺术类学生和部分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到当前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课真实教学和学习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深入分析与研究其中原因所在,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及研究有针对性地探索出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课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与方法。除引言之外,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基本概述。概述中包括艺术类学生、实效性等概念和基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四个理论支撑--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有对提高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的简单概述。第二部分,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调研及分析。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对几所高中艺术类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对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及若干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四)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
2.所提策略具有针对性
一、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概述
(一)基本概念
1.高中艺术类学生
2.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
(二)基本理论支撑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提高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培养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调研及分析
(一)调研对象、方法及实施
1.调研对象
2.调研方法
3.调研实施情况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个案访谈结果分析
(三)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不佳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难懂
2.艺术类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基础薄弱、习惯不良
3.思想政治教师的素养有待于提升
三、增强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师方面
1.要及时转变观念,调整角色
2.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艺术素养
3.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4.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5.培养艺术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方面
1.艺术类学生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2.艺术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艺术类学生要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加大改革力度,构建家校、社会交流平台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388557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四)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
2.所提策略具有针对性
一、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概述
(一)基本概念
1.高中艺术类学生
2.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
(二)基本理论支撑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提高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培养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调研及分析
(一)调研对象、方法及实施
1.调研对象
2.调研方法
3.调研实施情况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个案访谈结果分析
(三)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不佳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难懂
2.艺术类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基础薄弱、习惯不良
3.思想政治教师的素养有待于提升
三、增强高中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师方面
1.要及时转变观念,调整角色
2.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艺术素养
3.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4.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5.培养艺术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方面
1.艺术类学生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2.艺术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艺术类学生要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加大改革力度,构建家校、社会交流平台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388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38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