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9:39
本文关键词:“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中的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案导学 小组合作 疑探结合 教学模式 教学实验
【摘要】: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我们最基本的素质就是懂得如何学习以及如何能随时随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便成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们所面对的教育依旧是充满着作业和考试的恐惧,传统教学模式仍盘踞在制高点。基于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时代背景,探索将“疑探”与学案导学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化学学业成绩。同时期盼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验教学法和统计分析法。首先,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而后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阐述了“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及进行教学时的指导思想,建构了“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提出“初疑自探,深疑合探,质疑再探,归纳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初疑自探”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基础问题,“深疑合探”要求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展示、学生点评合作解决较难问题,“质疑再探”要求师生一起质疑解决更难的问题,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教学实验始于2015年3至2016年1月,选择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班运用“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对照班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业成绩和自学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考试测验和问卷调查,检验其教学效果,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化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均有所提高,与对照班呈现显著性差异。特别是实验班学生在合作意识及自学能力方面比对照班的提高更加明显。“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学案导学 小组合作 疑探结合 教学模式 教学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问题的提出11-20
- 1.1 研究背景11-17
- 1.1.1 学案导学的应运而生11
- 1.1.2 学案导学的提出11
- 1.1.3 学案导学的概念11-12
- 1.1.4 学案导学的步骤12
- 1.1.5 学案导学的研究现状12-14
- 1.1.6 学案导学教学法存在的问题14-15
- 1.1.7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15-16
- 1.1.8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16-17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7
- 1.2.1 研究的目的17
- 1.2.2 研究的意义17
- 1.3 研究方法17-20
- 1.3.1 文献分析法17
- 1.3.2 实验教学法17-18
- 1.3.3 统计分析法18-20
- 2 理论基础20-22
- 2.1 建构主义理论20
- 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0-21
- 2.3 主体性教育理论21-22
- 3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中的应用实践过程22-37
- 3.1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界定22
- 3.1.1 小组合作22
- 3.1.2 疑探结合22
- 3.1.3 “小组合作, 疑探结合”教学模式22
- 3.2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22-28
- 3.2.1 初疑自探24-25
- 3.2.2 深疑合探25-26
- 3.2.3 质疑再探26-27
- 3.2.4 归纳总结27-28
- 3.3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中的实践研究的实践检验28-29
- 3.3.1 前测28
- 3.3.2 中测28-29
- 3.3.3 后测29
- 3.3.4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29
- 3.4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研究的典型案例29-37
- 3.4.1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疑探结合教学模式教学设计29-36
- 3.4.2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计36-37
- 4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中的实践研究实验结果分析37-45
- 4.1 学业成绩37-38
- 4.2 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意识提高情况38-41
- 4.3 学生合作意识及自学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41-45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45-46
- 5.1 研究不足45
- 5.2 研究展望45-46
- 参考文献46-48
- 附录 148-50
- 附录 250-51
- 附录 351-52
- 附录 452-55
- 致谢55
本文编号:784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78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