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在家上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在家上学 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需求多元化 制度均衡
【摘要】:本研究以“在家上学”这种非制度化教育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来探究“在家上学”群体的特定教育需求与教育制度体系尤其是制度化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供一个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来阐释这一教育现象兴起和演变的制度性原因,并据此反思其对当前学校教育以及构建开放多样、优质均衡国民教育体系的启示意义。论文共由五部分构成,核心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目前针对“在家上学”的相关研究可归纳为分析其演变的理论性研究和探究其运作的应用性研究两大类型,缺乏对其产生原因的深度剖析,由此确定本文的研究立意。第二章主要对“在家上学”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概况综述。首先,对“在家上学”源起于美国的演变历程进行阐述;其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家上学”现状进行介绍并做出总体述评,指出它作为满足群体特定教育需求的一种学校教育的补充替代形式,总体上仍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并未形成主流趋势。第三章主要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在家上学”展开分析。首先,对“在家上学”进行新制度经济学释义,指出它实质上是群体特定教育需求通过学校教育没有得到有效满足进而导致教育制度供需失衡的一种产物;其次,通过对“在家上学”决策选择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群体的多元化教育需求由于教育制度供给的时滞性而未被及时满足,转而去寻求学校教育之外的替代性制度安排,是“在家上学”产生和发展的制度性原因。第四章通过对不同类型“在家上学”案例的研究剖析将群体特定需求归纳为适才教育、个性理念、特殊需求等维度,通过分析指出这些特定需求的有效满足需要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并将其概括为监管性和支持性两大维度,随后据此提出相应的可参考制度安排。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在家上学”对教育制度发展的启示意义,即需要构建一个可以融合多种教育形式进行互相补偿和衔接转换的开放性教育制度体系。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 home schooling "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cific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educational system system , especially the institutional school education ,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洁,冯国文;珠江三角洲学校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2 罗立群;略论学校教育的情感性[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3 唐凯欣,金红梅;信息、知识、智慧——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该给予学生什么[J];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4 王秀兰;学校教育要以生为本[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马昌秀;浅谈通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新疆有色金属;2002年S1期
6 马立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抓起[J];党政论坛;2002年03期
7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8 赵尚松;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教育评论;2002年01期
9 尹晋英;略谈档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2年27期
10 王俏华;对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重新思考[J];教育探索;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艳云;;论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开展[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2 吴小辉;魏琳琳;;让孤独与学生说再见[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3 王佩芳;;让科技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杨继生;;学校教育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李强;;学困生与学校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陆再勤;;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徐志球;;浅议电脑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胡蝶;;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几点思考——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李东生;;北京古观象台与学校教育初探[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10 张鹤;;博物馆如何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摘要)[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璋(作者为金华市教育局副局长);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N];金华日报;2005年
2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五严”背景下学校教育大有作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3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黄雪梅;学校教育创新活力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郭淑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育途径[N];南方日报;2013年
6 记者 刘子烨;学校教育不能再重“英”轻“汉”了[N];联合时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颖;学校教育:多元冲击,坚守前行[N];福建日报;2013年
8 周润智;健全的学校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9 记者 苏天瑞 通讯员 吴瑾玉;全市关工委学校教育工作会议在虞城县召开[N];商丘日报;2009年
10 赵泰文;督促指导学校教育关工委工作[N];毕节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英;民族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滕志妍;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宏;散居回族学校教育的隐性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张斌;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振宇;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洲;学校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李亚娟;学校教育负担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佳;论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合理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谭龙;儿童虚伪与学校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曹艳艳;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朱云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之父—约翰·霍尔特家庭学校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刘玉侠;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良田;西藏宗教寺院教育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3年
9 赵永进;梁启超的学校教育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沙莉莉;T村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变迁[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86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38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