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与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5 10:10

  本文选题:教养方式 切入点:生活事件 出处:《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讨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自编自陈式忆溯性量表《汪氏人格发展量表》(WMPI)的人际关系分量表、教养方式分量表、生活事件分量表对25岁以上成人进行施测。结果发现,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相互影响的非递归模型成立;在个体发展的三个阶段,童年期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对以后两个时期影响都较大;人际关系对生活事件的影响大于生活事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与综合人群相比,精神与心理疾病患者的童年期人际关系对少年期和青年期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童年期生活事件对童年期人际关系却没发生影响,童年期人际关系对青年期生活事件的影响更高,这三种关系可能是个体日后惟患精神与心理疾病的重要预测因素。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among upbringing style, life event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upbringing styles were measured by self-compiled retrospective scale < Wang'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scale > WMPI. Life events scale was applied to adults over 25 years of 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on-recursive model of interaction among upbringing style, life event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as established, and in the three stage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n life event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life event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mental and mental illness patients in childhood had more influence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adolescence and adolescence, but the life events in childhood had no effect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childhood.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n youth life events is higher. These three relationships may be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illnes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
【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优先关注课题“社区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批准号:CEJA16033)
【分类号】: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汪卫东;吕学玉;单志艳;冯帆;李桂侠;栗晓霞;杜辉;张锦花;周璇梓;冯晶;王健;洪兰;;汪卫东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年06期

2 张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5年01期

3 黄君;;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穆宝华;初中生人际关系素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单志艳;汪卫东;吕学玉;李桂侠;张锦花;冯帆;;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与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05期

2 唐常荣;冯帆;王处渊;汪卫东;;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中医心理学认识[J];中医杂志;2017年06期

3 刘小珍;李奕慧;唐宏;;江西省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年10期

4 王警可;范晓玲;周婧;戴蓉;;初中生非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3年03期

5 杨楠;;同性恋人群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号;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与儿童安全感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颖;初中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完美主义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闫春萍;城市初中生自主时间管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卫东;杜辉;吕学玉;李世通;;精神与心理疾病的临床忆溯性研究思维简论[J];医学与哲学(A);2012年04期

2 陈蕾;张平;;近10年精神科护士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结果的Meta分析及常模确定[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3 黄艳苹;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05期

4 侯静;陈会昌;陈欣银;;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8年06期

5 边俊士;井西学;庄娜;;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应用的争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6 张爽;;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应湘;叶小红;;外来工子女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8 高雯;杨丽珠;;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3期

9 林静;;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相结合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10 邓丽芳;徐慊;郑日昌;;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文涛;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鑫;周广亚;;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1期

2 张亭亭;康茜;张凤娇;;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04期

3 周仁会;邓晓铃;;初高中生生活事件对其惧怕否定评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4 边文颖;;对高职学生生活事件的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5 甘雄;朱从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年08期

6 周芳勤;;贫困大学生消极情绪及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黑河学刊;2010年12期

7 赵迎东;于曦;张连娜;;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基于牡丹江市两所高校的调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8 徐竞;王蕾;励业;;高职院校贫困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2年02期

9 金英花;顾颜;赵红姬;史沙沙;张孟玉;崔文香;;吉林省留守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健康素质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6期

10 王晶晶;;消极情感、认知易损性和消极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形成的作用[J];才智;2013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末;杨鑫辉;刘燕;;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翠翠;刘衍玲;刘传星;;国内生活事件的研究述评[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郑璐璐;孙晓军;魏华;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自我隐瞒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周宗奎;燕路遥;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浩;董妍;俞国良;;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消极生活事件应对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姚梅玲;赵悦淑;靳彦琴;;父母职业对中学生生活事件的影响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9 林筱念;张永欣;张笑容;谷传华;田梦潇;;护理专业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韧性、自信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翟紫艳;魏华;郑璐璐;何青青;;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韧性的中介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阳;微小精神创伤不容忽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2 副主任医师 吕国梁;心理致病的三要素[N];中国老年报;2002年

3 赵飞;良好的情绪 健康的基础[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毕锦云 陈根;谨防“心理危机”[N];甘肃日报;2001年

5 孙时进 刘佳琛;社会压力之下的生存[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郑坚 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恶性肿瘤致病的情志因素(上)[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7 王文;男性健康只是男“性”健康吗[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任 袁浩龙;情绪的“零存整取”[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北京安定医院教授 蔡焯基;丧失感 威胁感 不安全感——致病[N];北京日报;2001年

10 刘华;家有“寄居老人”怎么办[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丽华;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风险以及弹性恢复[D];中南大学;2014年

2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红政;陆军新兵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位东涛;生活事件与神经质影响焦虑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陈健;自悯影响无望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吴俊端;广西白裤瑶聚居地区不同民族人群心理应激状况及环境和遗传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亭亭;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万铮;生活事件对已婚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熊yN菲;内蒙古科技大学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郭倩;基于大学生生活事件的乐观偏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罗雪;护理类中专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自尊和情感平衡的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6 李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其与生活事件刺激的相关性[D];新乡医学院;2014年

7 杨慧卿;黎族中学生体育锻炼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申苗苗;大学生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9 周晴;生活事件与农村高中生抑郁症状:积极心理品质的缓冲作用[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方艳兰;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格特征、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15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615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a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