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以G藏族自治州为例
本文选题:藏汉双语“一类模式” 切入点:教师队伍 出处:《民族教育研究》2015年03期
【摘要】:G藏族自治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跨专业任教现象比较普遍,且部分教师不具备藏汉双语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学功能的良好发挥,这种状况归因于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教育的结构缺失造成了功能萎缩。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完善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职前教育、继续教育的结构,充分发挥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教育功能,是改善G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现状的根本出路。
[Abstract]: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ism in ethnic middle schools in G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 and some teachers do not possess the ability of 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ism.To some extent, this limits the good function of 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s of the state,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lack of the structure of 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one mode" teachers' educa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atrophy of their functions.According to the viewpoint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we should perfect the pre-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ism, continue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first class" teachers' education.It is the basic way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teachers in G state ethnic middle school.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75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辉;;现代社会学中的意象结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2 刘艾;;论就业安全教育实践中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基于贵州省三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高芙蓉;;浅议加强企业团队管理与构建和谐组织[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叶登耀;;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心理和谐的几点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杨华;;电视谈话节目有效沟通的制约因素及传播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徐玮;董婷婷;;试论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马秀华;韦伯的行动理性化: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8 张建会;钟秉枢;;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我国综合性体育竞赛制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9 马祖琦;;大都市郊区小城镇建设关键问题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陈旭峰;;对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基本原则的评价——以《自杀论》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郝彩虹;;冲突与和谐——从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看我国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国胜;;农民对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观体验与政府信任的构建——基于贵州省的实证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宋帅;;中部城郊村庄精英的现状及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新郑市河李村为个案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旭峰;;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崔波;;新移民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以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为例[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7 崔波;何璐;郝璐;;新移民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以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8 上官酒瑞;;政治信任流失的可能风险及理性认知[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9 罗俊丽;;政务微博现存的问题及其对策[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邓超;;美国与西欧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条件的比较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莉;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3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4 郑剑;社会资本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莉;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民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云岭;现代医学情境下死亡的尊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尹力;媒介权力的畸变[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李己平;消退与振兴[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飞;西部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工作的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欢;库克的交换网络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张园;80后群体职业化进程中自我认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孙勐;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陈琛;三坊七巷文化品牌的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康健;婚姻法中社会性别意识变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莹;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考研热”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魏长凯;农村人口流动与村庄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于举办第六期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班的通知[J];语言与翻译;2008年02期
2 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从田野调查视角考察[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3 梁艳菊;;双语教育[J];中国民族;2009年Z1期
4 何雨芯;石斌;;浅议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职业时空;2009年09期
5 张q,
本文编号:1713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71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