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教育社区:一个学校教育与大众生活的融通模型思考

发布时间:2018-11-20 21:27
【摘要】:教育社区是以中小学校为主要基地,以自由、习惯、对话、互惠、开放与合作为基本特征,具有历史性、乡土性、境遇性的"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它的意义在于实现学校教育的生活转向,以及大众生活的学习转向,从而成就绚丽的生命形式,开启学习的公共风景。其理论基础包括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生活教育和一体感教育。具体策略是:加强社会心理认同、依托中小学校基地、依靠中小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is an integrated educational network wit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the main base, freedom, habit, dialogue, reciprocity, openness and cooperation 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historic, local and situational. The significance of it lies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ife tur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study turn of mass life, thus achieving the brilliant life 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ublic landscape of learning. Its theoretical basis includes lifelong education, universal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and sense of integration education.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strengthen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identity, relying on the bas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relying on the leading rol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establishing relevant policies and law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基金项目(11ZDB056)
【分类号】:G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伟;李家永;;1997年以后英国终身学习的政策及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2 厉以贤;终身教育的理念及在我国实施的政策措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3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4 胡鞍钢,常志霄;中国的城镇贫困与新的反贫困战略[J];财政研究;2000年09期

5 孔绥波;;城市化进程中建构社区互动空间的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汤红娟;;论外语教育社区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王彦力;创意人生 源于生活教育——梭罗教育思想解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李炳煌;周宁宁;;诉求与重构:教师文化建设与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05期

9 虎技能;王晓军;;日本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述评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10 纪军;当代美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论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旭晖;人力资本理论对开发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2 祝军;;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赵清;;大学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孔令帅;;美国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报告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5 王保星;;大学教师的职业忠诚:专业化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6 李巧针;;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面临的形势及治校走向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7 张婷姝;徐文哲;;权利与责任的平衡——论美国大学的自治与社会服务[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8 郑晓芹;高新发;;从新制度社会学视角看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后评估的制度构建[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9 孙进;皮国萃;;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英、德、加三国国家资格框架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10 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小伟;;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贫困”难题及其破解——以高校研究生智力支农扶农为例的探讨[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2 刘占勇;;城市贫困人口潜伏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分析——对贵阳市花溪区的调查[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克瑞;;从利益合谋到权力监督: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变革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方巍;;关于社会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吕斌;;行业高水平大学特色发展相关问题的再思考[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罗瑞青;颜李艳;;关注弱势群体 建设和谐社会[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王朝明;;中国农村30年开发式扶贫:政策实践与理论反思[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裕;;大学联盟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中的作用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暨2012第四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董一冰;焦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幸福感研究——以牡丹江市为例[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10 李婷婷;;浅议县级图书馆为弱势群体的服务——以赣榆县图书馆为例[A];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4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洁;大学捐赠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6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程瑛;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资源竞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晶;财政扶贫资金运行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姜晓坤;中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花蕊;高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朱嫣嫣;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状与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立峰;民族乡镇的贫困与反贫困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孙文萍;成人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徐灿;本科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鞍铭;湖南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卢翠红;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宗英;;“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刘松枝;;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J];成人教育;2006年01期

3 胡鞍钢,常志霄;中国的城镇贫困与新的反贫困战略[J];财政研究;2000年09期

4 佐藤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J];中国德育;2007年01期

5 李伟胜;;试探教师文化的自主更新之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6 胡鞍钢,周绍杰;网络经济: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6期

7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8 车丽娜;徐继存;;教师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1期

9 李清臣;;教师文化的生态意蕴与使命[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10 常建华;;乡约·保甲·族正与清代乡村治理——以凌(火寿)《西江视臬纪事》为中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全国人大常委 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立运;学校教育也要打假[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02期

2 任洁,冯国文;珠江三角洲学校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3 罗立群;略论学校教育的情感性[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唐凯欣,金红梅;信息、知识、智慧——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该给予学生什么[J];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5 王秀兰;学校教育要以生为本[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马昌秀;浅谈通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新疆有色金属;2002年S1期

7 马立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抓起[J];党政论坛;2002年03期

8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9 赵尚松;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教育评论;2002年01期

10 尹晋英;略谈档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2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艳云;;论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开展[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2 吴小辉;魏琳琳;;让孤独与学生说再见[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3 王佩芳;;让科技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杨继生;;学校教育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李强;;学困生与学校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陆再勤;;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徐志球;;浅议电脑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张鹤;;博物馆如何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摘要)[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9 廖永铭;叶永恩;;浅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联系对学校教育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胡蝶;;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几点思考——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璋(作者为金华市教育局副局长);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N];金华日报;2005年

2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五严”背景下学校教育大有作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3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黄雪梅;学校教育创新活力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郭淑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育途径[N];南方日报;2013年

6 记者 刘子烨;学校教育不能再重“英”轻“汉”了[N];联合时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颖;学校教育:多元冲击,,坚守前行[N];福建日报;2013年

8 周润智;健全的学校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9 记者 苏天瑞 通讯员 吴瑾玉;全市关工委学校教育工作会议在虞城县召开[N];商丘日报;2009年

10 赵泰文;督促指导学校教育关工委工作[N];毕节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英;民族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滕志妍;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宏;散居回族学校教育的隐性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张斌;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振宇;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洲;学校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李亚娟;学校教育负担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佳;论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合理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艳艳;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朱云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之父—约翰·霍尔特家庭学校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刘玉侠;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良田;西藏宗教寺院教育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3年

8 赵永进;梁启超的学校教育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沙莉莉;T村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变迁[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连英;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期察哈尔地区的学校教育[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46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2346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3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