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安顺市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06:14

  本文关键词:安顺市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受教育程度 差异 族群关系 影响 对策与建议


【摘要】:教育对一个族群社会地位的影响是本质的。一个族群整体的教育水平越高,这个族群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这说明教育水平对于族群关系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对贵州安顺市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影响进行了专门而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安顺市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状况发现:各民族人口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各民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都在不断提升,受教育程度的族际差异也在逐渐地缩小;其次,以功能主义理论为支撑,以戈登的族群关系理论为研究视角,分别研究受教育程度对族际通婚、族群交往、族群认同、文化交融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在族际通婚上,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各民族人口跨族婚的比率在增加;在族群交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族群与异族的交往越频繁;在族群认同上,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对自己对本民族历史的渐次淡化甚至遗忘的现象,从而在族群认同上表现为共同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状态;在文化交融方面,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他民族文化,,从而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接触和渗透,最终出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并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最后,以全文的研究结论为基础,从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对如何缩小安顺市族群间的教育差异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受教育程度 差异 族群关系 影响 对策与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5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20
  • 一、 选题缘起7-8
  • 二、 相关概念界定8-10
  • (一) 受教育程度及其构成8-9
  • (二) 民族、族群关系9-10
  • 三、 文献回顾10-14
  • 四、 相关理论视角14
  • 五、 研究方法及过程14-15
  • 六、 样本区介绍15-20
  • (一) 安顺市西秀区16
  • (二) 重点样本乡(镇)及村寨16-20
  • 第一章 安顺市各民族概况及其人口受教育状况20-28
  • 一、 安顺市各民族概况20-23
  • (一) 汉族20-21
  • (二) 苗族21
  • (三) 布依族21-22
  • (四) 仡佬族22-23
  • 二、 安顺市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状况23-28
  • (一) 安顺市教育发展现状23-24
  • (二) 安顺市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24-28
  • 第二章 安顺市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影响28-45
  • 一、 受教育程度对族际通婚的影响28-32
  • (一) 跨族婚不同年代不同受教育程度状况28-29
  • (二) 是否为异族婚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29-31
  • (三) 受教育程度对认识异性朋友方式的影响31-32
  • 二、 受教育程度对族群交往的影响32-35
  • (一) 受教育程度与结交异族朋友的关系32-34
  • (二) 受教育程度与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情况的关系34-35
  • 三、 受教育程度对族群认同的影响35-39
  • (一) 受教育程度对族群文化认同的影响36-38
  • (二) 受教育程度对民族自豪感的影响38-39
  • 四、 受教育程度对文化交融的影响39-45
  • (一) 受教育程度对民族信仰的影响40-42
  • (二) 受教育程度对学习异族语言的影响42-45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45-51
  • 一、 结论45-46
  • 二、 提高安顺市各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路径选择46-51
  • (一) 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民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46-47
  • (二)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47-48
  • (三) 改革教育结构和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8-50
  • (四)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50-51
  • 参考文献51-53
  • 附录53-58
  • 致谢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戎 ,潘乃谷;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2 王婧洁;;白、汉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3 吴端阳,吴绮云;东南亚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李远龙;广西防城港市的族群认同(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汤欣烨;龚霓;;持守与变迁——贵州安顺地区“屯堡人”文化及文化嬗变表征的人类学考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李月;;高师音乐教育对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作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3年08期

9 胡西旦·吾甫;;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以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2期

10 李继利;;族群认同及其研究现状[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638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638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d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