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湖北

发布时间:2017-08-16 19:00

  本文关键词: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函授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摘要】:农村社会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一些教育家倡导并开展了乡村教育运动,希望借此改造农村,改变农民,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建国后国家大力倡导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开展了工农群众文化补习和扫盲运动。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为“三农”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通过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2008年湖北省也正式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华中农业大学承担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任务。 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的调查,提出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本文实地考察了华中农业大学的襄阳、仙桃、汉南、广水、天门5所函授教学点的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对学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问卷调查显示:发现学员普遍觉得年龄偏大,文化基础不高,工学矛盾问题突出,不同个体间学习能力差异大;尽管如此,学员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人才培养方式的总体评价表示满意,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表示认同。在访谈中,管理者们认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招生宣传不及时,疏漏许多生源;(2)生源结构复杂,流动性大;(3)学员学习存在功利性;(4)工学矛盾突出,学员难管理;(5)政府对学员毕业后的出路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学员们认为:(1)学员基础差,学习存在困难;(2)迫切需要实践知识,但实践教学学时太少;(3)面授时间太短,知识有待进一步巩固;(4)教学形式单一,影响学员积极性。通过对函授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了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对策:(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灵活调整教学安排;(4)探索多种教学模式;(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员实践能力培养;(6)编写适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专业教材。同时本文还尝试提出对现有模式的创新,即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采用面授、自学、讨论和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员采取“政府、乡镇、学校”的“三线管理”模式,对学员实施“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知能合一、渐进式职业素质培养,努力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函授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727
【目录】:
  • 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1 导论12-30
  • 1.1 问题的提出12-14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6
  • 1.2.1 研究目的14-16
  • 1.2.2 研究意义16
  • 1.3 文献综述16-22
  • 1.3.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16-18
  • 1.3.2 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8-19
  • 1.3.3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相关研究19-22
  • 1.3.4 小结22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2-30
  • 1.4.1 主要研究内容22-23
  • 1.4.2 研究的理论基础23-24
  • 1.4.3 基本概念24-27
  • 1.4.4 研究方法27-29
  • 1.4.5 研究路线设计29-30
  • 2 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探索与实践30-38
  • 2.1 韩国新村运动30-33
  • 2.1.1 兴建村民会馆,对农民进行“精神启蒙”30-31
  • 2.1.2 建立“新村指导员研修院”,培养“新村领袖”31-32
  • 2.1.3 统筹各种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农业技术教育32
  • 2.1.4 根据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实施不同层次农民教育32-33
  • 2.2 民国乡村教育运动33-35
  • 2.2.1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33-34
  • 2.2.2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34-35
  • 2.3 新中国高等教育面向农村的探索与实践35-36
  • 2.3.1 自学考试通向农村35-36
  • 2.3.2 高等职业教育通向农村36
  • 2.4 小结36-38
  • 3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现状38-58
  • 3.1 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38-40
  • 3.1.1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38-39
  • 3.1.2 培养对象和培养模式39-40
  • 3.1.3 组织管理和经费来源40
  • 3.2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40-44
  • 3.2.1 专业论证与设置41
  • 3.2.2 培养方案制订与课程设置41-42
  • 3.2.3 教学大纲与主干教材编写42
  • 3.2.4 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42-43
  • 3.2.5 招生情况43-44
  • 3.3 函授学员学习状况调查44-48
  • 3.3.1 样本基本情况44-45
  • 3.3.2 结果与讨论45-48
  • 3.4 人才培养方式的评价调查48-53
  • 3.4.1 人才培养方式总体评价49-52
  • 3.4.2 不同教学点的比较分析52-53
  • 3.5 函授教育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53-57
  • 3.5.1 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54-56
  • 3.5.2 不同教学点的比较分析56-57
  • 3.6 小结57-58
  • 4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58-66
  • 4.1 管理者角度58-62
  • 4.1.1 招生办法不完善58-59
  • 4.1.2 生源结构复杂,流动性大59-60
  • 4.1.3 学员学习存在功利性60-61
  • 4.1.4 工学矛盾突出61-62
  • 4.1.5 政府对学员毕业后的出路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62
  • 4.2 学员角度62-65
  • 4.2.1 学员基础差,学习存在困难62-63
  • 4.2.2 实践教学少,学员需求大63-64
  • 4.2.3 面授时间短,知识有待进一步巩固64
  • 4.2.4 教学形式单一,影响学员积极性64-65
  • 4.3 小结65-66
  • 5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66-73
  • 5.1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方式的比较66-67
  • 5.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67-71
  • 5.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67-68
  • 5.2.2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68-69
  • 5.2.3 灵活多样执行教学计划69
  • 5.2.4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69
  • 5.2.5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69-70
  • 5.2.6 加强专用教材建设70-71
  • 5.3 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思考71-73
  • 5.3.1 学校培养目标与学员自身定位的偏差71
  • 5.3.2 转变观念,从“功利型学习”到“储备型学习”71-72
  • 5.3.3 建立“政府+学校+乡镇”的三线管理模式72
  • 5.3.4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为学员搭建“创业、兴业”平台72-73
  • 6 结语73-75
  • 6.1 主要研究结论73
  • 6.2 研究展望73-75
  • 参考文献75-80
  • 附录A:“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方式评价调查问卷80-82
  • 附录B:“一村一名大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调查问卷82-84
  • 附录C:“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者访谈提纲84-85
  • 附录D:“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访谈提纲85-86
  • 附录E:访谈资料86-106
  • 致谢106-1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祖林;汤诗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基于安徽地区的调查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胡启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考察与借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程松杰;;韩国新村运动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农村道路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4 赵明建;汪前松;;关于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刘明川;苏开荣;彭长生;;新时期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09年03期

6 君实;教育部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7 李冰克;;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运动及其历史启示[J];党史文苑;2008年22期

8 何旭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要面向农村[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03期

9 肖永寿;中国早期函授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商务印书馆函授教育的历史回顾[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0 徐超富,陈胜国;高等函授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俊亭;杨睿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本文编号:684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684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3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