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习者使用“女人”的偏误分析及其原因
本文关键词:汉语学习者使用“女人”的偏误分析及其原因
更多相关文章: 词语内涵 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 使用范围 构词方法
【摘要】:汉语学习者在使用"女人"时,常常会出现偏误,主要表现在使用"泛化"。这种偏误一方面源于母语的负迁移,另一方面源于对"女人"一词掌握得不全面、不扎实。导致英汉语言不同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从词语内涵、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和构词方式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woman"跟多个汉语词汇的对应关系。最后,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女人’①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是乙级词,汉语学习者②一般在初级阶段就会听、会读、会说,但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姜自霞,2005)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暑期班三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汉语学习者的偏误主要集中在使用“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自霞;留学生使用“女人”的偏误倾向及原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华敏;塑造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新形象之我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潘熙;;从基础教育的内涵谈教材教法的改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5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樊俊利;;试论郑珍《说文逸字》的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葛荣;徐丽萍;;“超X”类词的来源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范蓓蕾;;古诗文教学有效诵读的求致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君;基于文献的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俞杰;后金融危机下浙江外向型企业转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梁静;汉西数词对比分析及汉语数词的西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海宾;民事连带责任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还;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01期
2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志勤;;语境对语义的作用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刁晏斌;;近代汉语“把”字句与“将”字句的区别[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应学凤;;“饕餮”词义和色彩的变化[J];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02期
4 成跃;;东北方言中动词“整”的使用特点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5 傅远碧;;易色与扩义、移时的分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贾莉娟;浅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和语体色彩[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年04期
7 周建民;;文艺语体的内外渗透[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年04期
8 许晓华;;“v+着”和“v+到”结构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0期
9 于峻嵘;赵欣欣;;语体学视野下的同义词专题研究[J];河北学刊;2010年05期
10 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J];方言;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妮;;从典型理论看词典中文体意义的标注方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匡倩;;词语的表达色彩和释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何石磊;;近代以来汉语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5 李先耕;;红客与蓝队[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6 王坛;;Yellow——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or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周建民;;广告语体与文艺语体的相互影响渗透[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8 厉兵;;说“分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9 刘春玲;杨松柠;;浅谈网络数字语言的类型及特征[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姜秋霞;;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民;“窜改”跟“篡改”有什么区别?[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张田勘;语言的强势与弱势[N];天津日报;2005年
3 王一民;“去除”跟“祛除”有什么不同?[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陆云红;普通话要推广方言要保护[N];深圳特区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杨玲邋实习生 陆有芳;莫让南宁白话在“推普”中消失[N];南宁日报;2008年
6 孙莹;巧用重叠增文采[N];莱芜日报;2009年
7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8 衡正安;是“z醣馓濉倍皇恰膀浔馓濉盵N];美术报;2007年
9 连锦添;两岸文通:你的话语我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张慧;让美妙的声音永驻诵读[N];莱芜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芍;名词量词组合的双向选择研究及其认知解释[D];暨南大学;2006年
7 李巧兰;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悦舟;论不同文化背景以及语境下英汉词汇的感情色彩[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古丽娜尔·胡吉西;汉语词语的色彩意义及其在维译中的表达[D];新疆大学;2006年
3 张霞;形容词的修辞作用与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效果[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之同义词辨析与教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覃兴华;《庄子》程度副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6 李晓娟;《红楼梦》词义与现代词义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洪敏;泰安话的“很”类程度副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王燕;新词语中的同义词语[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分年;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使用同义动词的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10 周丹;《老残游记》晚清白话小说语体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95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195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