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生习得汉语任指范畴的难易度探析
本文关键词: 任指范畴 习得 表达形式 反义并列复合副词 出处:《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名词及量词重叠、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和反义并列复合副词是现代汉语任指范畴的三种重要表达形式,但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反义并列复合副词却常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忽略。这三种形式的封闭性程度高低与其学习的难度高低正好相反。其中,反义并列复合副词的学习难度最大,其原因不是语际间的差异,而是教学者忽略对学生习得汉民族认知方式的引导以及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或不正确推论。对反义并列复合副词表任指范畴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大纲的制定都应该引起教学者的高度重视。
[Abstract]:The superposition of nouns and quantifiers, the non-interrogative usage of interrogative pronouns and the antonymy paratactic compound adverbs are three important forms of expression in the category of anaphora in modern Chinese. However, the use of antisense paratactic compound adverbs with high frequency in Chinese is often ignored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degree of closeness of these three forms is contrary to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The learning difficulty of antisense paratactic compound adverbs is the greatest, which is not due to interlingual differences. Instead, the teacher neglects the guidance of the acquisition of the Chinese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r incorrect inferenc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ules by the learners. The teaching of the antonym and compound adverb refers to the category, including classroom teaching.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syllabus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by the teachers.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对外汉语教学的影视-仿真汉语交际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0YJA7401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史国东;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孔令达,傅满义;儿童语言中副词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5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7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钟吉娅;汉语外源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实及其造词法与构词法[D];延边大学;2000年
3 陈丽萍;法律语汇中的两栖词语[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5 刘东;英汉否定结构的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6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8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9 赵淑贤;俄汉语数量意义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陈伟武;论先秦反义复合词的产生及其偏义现象[J];古汉语研究;1989年01期
3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5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6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7 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中国语文;2002年05期
8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2005年06期
9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淑云;交际法教学理论在口语课中的运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 罗岚;提高民族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孙汝建;社会化进程中的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雷卿;克拉申输入假设对目前外语教学的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琦;态度和动机:谈外语学习中的文化适应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6 蔡金亭;时体习得的变异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5期
7 阎佩衡;英语会话门径之管见——话语结构及其习得格式的理论分析[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8 陈勤;第二语言习得障碍及其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潘黎萍;对应用词汇学习策略有效习得词汇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芦建顺,侯静华;对Krashen“监察”假设的实证分析[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萍;;将“语觉”、“学得”和“习得”理论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罗锦生;;提高公外学生第二文化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春喜;;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徐昌火;甘良梅;赵汶修;;中高级韩国学生汉语合成词习得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马娜;;《搭建互动平台,使幼儿习得英语——幼儿园日常用语》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年
6 仲利民;;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习得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7 赵希涛;;西班牙语母语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t釽]、[t釽~h]的感知与产生[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杨德峰;;日语母语学习者的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习得情况分析——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 陆效用;有本质区别吗[N];光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刘继安;小学生靠“玩”学英语,,行吗?[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岳阳师范学院 曾葡初;“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没有本质区别吗?[N];光明日报;2001年
4 雷扬_g;重新审视课外阅读[N];福建日报;2001年
5 陈琳;小学开设英语课会加重学生负担吗[N];光明日报;2001年
6 利琴;社团立法与民主政治[N];工人日报;2002年
7 《中国幼儿教育周刊》编辑部;幼儿学英语的路该怎么走?[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任长松;时代的呼唤与历史的延续[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广东省南海市机关第二幼儿园 陆慕改;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原则和实践[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张栋;网络时代警惕问题学生[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瑾序;二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习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李康;英语运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何洁;汉语儿童早期语法中的“自己”[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游;语言环境与习得[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慧敏;儿童语言中的语气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菊华;中国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习得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苏猛;高级阶段留学生习得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莉;民族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6 宋兆娟;输出对语言形式习得的促进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岚;英语心理动词的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潘莉;初、中级留学生习得汉语反问句的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唐宏;模糊限制语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习得[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敏;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作格构式的习得[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95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49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