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5 13:24
本文选题:英汉植物隐喻 切入点:跨文化理解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隐喻是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认知现象。它根植于文化系统,体现在思维和语言层面。隐喻既是概念建构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学习和认知的对象。隐喻可以根据喻体的不同分为许多大类,比如动物隐喻、植物隐喻等等。本文主要涉及的是与植物范畴相关的隐喻,包括独立于语境含有文化喻义的植物词汇和包含植物词汇并在语境关照下产生隐喻意义的词组。 植物隐喻的产生基于人们对植物各种特征及功能的熟悉和体验。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将植物的各方面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人”或“事物”概念上,使人们得以通过感知某种植物的形态特点或体验它的用途来认知和理解某一概念。各种语言的植物隐喻都蕴含着所属语言的思维特性和文化内涵。它的真义游离于字面意义之外,对本族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则会形成不小的理解难度。当下植物隐喻研究多集中于对隐喻本身的对比研究(包括其文化意义的阐释和比较),很少有人关注二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植物隐喻的理解认知过程。本文正是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入手,研究调查英汉学习者对目的语植物隐喻的心理加工过程,了解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误区,并结合植物隐喻的文化涵义及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构建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模式,以促进二语植物隐喻的习得,辅助植物隐喻教学。 本文首先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框架下,将英汉植物隐喻的各种映射关系做了较为详细的比较,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了英汉植物隐喻异同的原因。然后根据语料比较结果设计问卷,对英汉学习者的植物隐喻理解状况做了一个调查,分析了学习者对目的语隐喻的认知误区,总结了学习者的隐喻认知方式及影响理解的相关因素。接着在调查基础上,本文将学习者的认知手段和文化因素融合在一起,建立了英汉植物隐喻跨文化理解模式,以期从文化和思维的双重角度深化学习者对目的语植物隐喻的理解和学习。最后我们探讨了本研究给汉语植物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一、语料对比分析揭示英汉植物隐喻异大于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植物隐喻的整体数量比较、映射目标域以及语义相近条件下源域(即植物喻体)的差别等三个方面。本文对各组映射关系的英汉对比差异及差异的成因做了较多的拓展分析。 二、二语学习者植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表明:影响英汉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植物隐喻的共性因素有母语文化、语境、联想和推理方式,以及视觉信息的不当刺激。母语文化迁移、语境推测和字面联想推断是二语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植物隐喻的主要手段。其中以母语文化对隐喻理解产生的影响作用为最大。 三、构建了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模式。该模式建立在调查基础上,包含了二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因素和多种认知方式,是集语言、思维和文化于一体的层级性的心理认知模式,对目的语植物隐喻的理解认知,以及目的语思维概念的形成有一定推动作用。 本文共七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引言部分,我们对英汉植物隐喻跨文化理解研究的背景(包括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意义、本文创新点以及研究框架逐一作了说明。 第二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案。本章对隐喻的本质、工作机制以及隐喻理解的本质进行了概述,并对母语与二语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做了比较,分析了二语学习者理解隐喻的一些认知特点,进而探讨了联想推理和文化背景对意义推断和隐喻思维的影响作用。最后本章阐述了本文的总体研究设计方案。 第三章是英汉植物隐喻的对比。我们根据《英汉分类词典》确定植物目录,将从词典中收集到的英汉植物隐喻语料按概念域的不同映射关系进行分类对比,并对语言上的异同状况作了文化上的拓展分析。最后我们从哲学、民俗和语言构词三个方面对英汉植物隐喻差异的形成进行总结论述。 第四章是英汉学习者植物隐喻理解状况的调查。本章详细阐述了英汉植物隐喻理解调查的设计和实施方案,分析和比较了英汉语两项调查的结果,了解了学习者习惯使用的认知手段,归纳了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并总结了英汉学习者在植物隐喻理解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误区。 第五章是英汉植物隐喻跨文化理解模式的构建。本章介绍了该模式与交际传播学意义上的跨文化理解模式的区别,阐述了该模式的定义、特点,并对各层结构进行了逐一介绍。最后本章从整体角度对模式的构建形态、突显特点和价值意义进行了总结。 第六章是汉语植物隐喻的教学启示。我们从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状况入手,比较和发掘了对外汉语隐喻教学的不足点,结合我们的英汉植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以及隐喻跨文化理解模式的构建过程,我们认为理解和学习目的语植物隐喻,正是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思维方式及文化的良好途径。因此,汉语植物隐喻教学要注重利用隐喻训练汉语思维、推动文化教学和汉文化的认知。此外,对外汉语教学还需重视外国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 最后一章是结语部分,我们回顾了主要研究内容,总结了本文的和研究成果和研究贡献,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确立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氏惠(NGO THI HUE);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越南语、汉语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都烨多;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娜佳;汉俄语言中花名隐喻的对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0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57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