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作词语的释义问题
本文选题:动作词语 切入点:词典释义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摘要】:口语交际时表达者常用一些动作、姿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如点头、摇头、皱眉、微笑、翘大拇指等)来传递信息,这些指称或描述身体动作、姿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的词或短语,有一些可以表达比较固定的语义,这类词语可简称为"动作表义词语"或"动作词语"。具体考察《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中的此类词语的收录情况和释义处理,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那些结构凝固性强的、有固定义项的动作表义词语,词典应该系统收录,尽量避免多收或遗漏。对动作表义词语的释义,应该有统一的体例,释义项目尽量齐全一致,避免随意性;释义应完备周密,尽可能准确反映语言事实;释义用词应严谨一致;近义的动作词语的释义处理尽量照应周到。这项研究对词典收词和释义、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学习型词典的编纂都很有价值。
[Abstract]:In o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means such as gestures, gestures, expressions, etc., such as nodding, shaking, frowning, smiling, thumbs, etc., are often used to convey information, which refer to or describe body movements, posture, etc. Words or phrases that are not verbal expressions, such as expressions, that can express more fixed semantics, Such words may be referred to as "action words" or "action words" for short. The col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uch words in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and the Chinese Dictionary a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For those words with strong solidification structure and fixed meaning, they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included in the dictionary so as to avoid overcollecting or omitting. There should be a unified styl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s. The interpretation items should be as complete and consistent as possible to avoid arbitrariness, the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complete and careful, and the language facts should be reflected as accurately as possible, and the words us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strict and consistent. This study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lexicon col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vocabulary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o the compilation of learning dictionaries.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
【分类号】:H1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伟礼;英汉体语词对比——从人体习语的文化意义谈起[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S2期
2 康倩;非语言交际综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宋振荣;浅谈俄汉身势语的民族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 马玉梅;;解读副语言行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价值体现[J];教育与职业;2006年27期
5 伍卓;英语中表达非言语交际的习语[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刘启珍;态势语的审美功能及不同语境中的运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7 李天辰;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齐鲁学刊;1998年04期
8 郭忠才;外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熊家原,于卫东,刘群;图书馆体态语运用探讨——也谈图书馆的优质服务[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8年02期
10 王军,段春云;Nonverbal──“非语言”抑或“非言语”?[J];外语教学;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威;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宋美盈;英语变体和文化多元性与跨文化交际[D];西北大学;2001年
3 戴红亮;“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小兵;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5 徐宜良;英汉语中与人体器官有关的习语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秦为民;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孟令霞;俄语身势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田飞;体态语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郭艳秋;中美非言语交际中的时空观差异与外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洪静;道歉言语行为的多维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世友,莫修;《现代汉语词典》以 “客套话”为释语的条目浅析[J];辞书研究;2000年05期
2 李胜梅;方言成分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方式及相关问题——以当代江西作家作品为考察对象[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李胜梅;排比的篇章特点[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福仁;释义问题随想[J];辞书研究;1980年03期
2 陈炳迢;一部汇集英语新词的词典——《6000词——韦氏第三新国际词典补编》[J];辞书研究;1980年04期
3 梁式中;略谈准确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1980年01期
4 王希杰;;释义必须解词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5 张履祥;;语文辞典释义初探——《汉语大词典》编纂札记[J];辞书研究;1981年01期
6 李行健;;概念意义和一般词义——从“国家”的词义是什么说起[J];辞书研究;1981年02期
7 于家齐;;略语表应求统一[J];辞书研究;1981年03期
8 萧家成;;双语对释语文词典的特点和方法[J];辞书研究;1981年03期
9 王佩增;;语言资料和释义的关系的几个问题[J];辞书研究;1981年04期
10 张履祥;;语文词典中的“标旧”问题[J];辞书研究;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陆勇;侯汉清;;基于词典注释的汉语同义词自动识别[A];NCIRCS2004第一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薛恩奎;;电子化词典释义的语言学探索[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道功;;新词语词典的集大成者——评《新词语大词典》[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苏新春;;元语言研究的三种理解及释义型元语言研究评述[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楚宏;;成语“无动于衷”词典释义述评——兼谈概括性与具体义的取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张建梅;赵玉荣;包晓荣;高娃;哈斯图雅;;构建“尹湛纳希辞典”的设想[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琦敏;;解读“应酬”[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自学英语如何选择和使用词典(上接330期)[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2 牛康;有滋有味读《俗语》[N];解放日报;2002年
3 李乔;错误就是错误[N];北京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杨华春 严斌;八方来援 感人的援建画卷[N];成都日报;2009年
5 本报首席记者 陈泳;比肩城市 新生活向城市看齐[N];成都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严斌 杨华春 陈方耀;群策群力 重建幸福“我”是主力[N];成都日报;2009年
7 ;生生不息 精神家园 震而愈坚[N];成都日报;2009年
8 首席记者 李影 张婷婷;厚积薄发 应对危机 有备而来[N];成都日报;2009年
9 ;大干快上 城乡建设的有力步伐[N];成都日报;2009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李影 张婷婷 张全能;事预则立 成都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N];成都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刚;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颖;适用于非母语者的英语习语整合处理法[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孟广洁;《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的括注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3 关俊红;“由反知正”训释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陆勇;面向信息检索的汉语同义词自动识别[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杏;监视在线电子词典使用信息[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6 王树欣;语境分析对翻译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6年
7 徐小波;动词词义的非自足性研究[D];鲁东大学;2006年
8 翁晓玲;《现代汉语词典》形容词释义模式的元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岩;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心灵”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兆娟;语用学视角下的双语词典词语定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62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662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