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
本文选题:“有”字句 切入点:语义情景 出处:《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3期
【摘要】:本文从服务于中文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等应用目的出发,运用情景语义学的有关观念和方法,对实际语料中出现的"有"字句进行比较全面的描写和分析;试图在"拥有"和"存在"两大语义情景的观照下,重新梳理"有"字句和"有"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有"字句四种基本的语义关系模式(领属、包含、包括、存在),并揭示这四种语义模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在语法表现上的差别。最后,还讨论了"有"的存在量化功能实现的句法途径及其话语表达功能。以期能够为计算机自动识别"有"字句的意义并进行有关的语义蕴涵推导,提供有效的语言学知识和启发式规则,并为"有"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语法知识方面的支持。
[Abstract]:In order to serve the purpose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situational semantic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you" words in the actual corpu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arrange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you" and "you" under the two semantic situations of "own" and "being". On this basis, four basic semantic relation models of "you" are abstracted. Including, the existence of, and reveal the four semantic patterns between the link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ir grammatical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Finall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syntactic approach and the utterance expression function of the existential quantization function of "you", in order to automatically recogniz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you" for the computer and make relevant semantic implication derivation. To provide effective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heuristic rules, and to provide some gram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复旦大学中文系/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
【基金】: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情境的汉语基本事件内容分析研究》(批准号:60573185) 2007年度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基于人类认知的语义知识融合、学习与计算技术》(课题编号:2007AA01Z17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内容计算的汉语语义角色知识库的研究和建设》(批准号:07AYY004)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习涛;;关于构式“有+VP”[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6年02期
3 杨安红;“NP_1有NP_2”句式新探[J];东方论坛;2004年04期
4 王伟丽;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新动向[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5 范晓;说语义成分[J];汉语学习;2003年01期
6 税昌锡;“NP_L+NPs+VP”格式的句法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04年03期
7 周韧;焦点理论下的北京话“一+名”格式分析——兼论普通话中两类数量结构[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8 王振来;;肯定义被动表述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刘礼进;;中心理论和回指解析计算法[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10 王纯清;汉语动宾结构的理解因素[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喻禾;;论比喻句中的焦点标记词“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姚婷;;焦点的形式及其意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华;英语信息焦点的表现手段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陈浩柏;汉语“有”字句及其葡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陈虎;英汉存现句的最简探索研究[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4 高再兰;有+C及相关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丽;《西游记》比较句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杜焕君;《战国策》兼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李明;说“有+NP+VP”[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尹钟宏;“有”字句[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伍文英;“有+VP”格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玄s,
本文编号:1663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66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