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共同语及其变体与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选题:汉语共同语 + 对外汉语教学 ; 参考:《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年01期
【摘要】:汉语共同语及其变体与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德春语言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为了满足社会交际和传递信息的需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民族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汉语是汉族人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各民族的族...
[Abstract]:Chinese Common language and its variants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fessor Wang Dechun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ool of a social commun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each nation has its own language. Han nationality is the largest nationality in the world, Chinese is the communication tool of Han people, and it is also the ethnic group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娟;;形容词性同义反复语的语用分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2 张岩;;新式“被”字句的语言偏离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3 王毅力;;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4 郑娟;;转喻视角下的名词性同义反复话语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韩淑红;吴远庆;;《现代汉语词典》一、五版英源外来词语对比考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苗青;;普通话与北京话[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3 刘进才;;语言共同体的形成与方言、土语的规训——共和国初期的语言规划与作家语言观念和创作实践的新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萧红;;再论“也”对“亦”历时替换的原因[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百岁老人周有光答客问[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苏新春;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合在社会与源流,分在层次与功能[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3 本报通讯员 袁钟瑞 本报记者 潘国霖;推广普通话:为母亲语言的升华[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张永君;重新定义“普通话”之我见[N];光明日报;2005年
5 周有光;中国语文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03年
6 记者 潘治;人脑存在“普遍语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杨锡彭;汉语共同语标准音的选择[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8 朱亚圣;《闽南方言大词典》出版[N];闽南日报;2007年
9 记者吴平;推广使用世界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陈洪标;浙江方言的田野调查[N];浙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2 汪如东;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3 莫超;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瀚;“X是X”赘言构式的顺应—关联考察[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袁善来;广西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影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4 吴丹华;泰国华文文学作品语言变异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5 王晓艳;“怎么样”类词语的共时、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艳;“X是X,(P)”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丽霞;近代汉语声调的分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金科芳;名词性同义反复的认知语言学解读[D];西南大学;2008年
9 马文婷;江永女书文字的性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金娜娜;系统功能语法分析中的衔接成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03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90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