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新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学位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雪琴;新词新语与预科汉语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田宇贺;;网络词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作家;2008年12期
3 ;4女孩召集网友写“80后史记”[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年05期
4 ;新词新语汇释[J];咬文嚼字;1995年02期
5 徐波;新词新语的文化心理透视谈[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04期
6 张硕;;新词新语界定问题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7 ;博览平台[J];小学教学设计;2009年03期
8 张志华;;英语新词新语的构成特征及发展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0年30期
9 蒋文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增收新词语的原则[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10 李天广;;网络词语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蒋伟伟;;关于PSC说话项词汇、语法评判中若干难点的调查研究[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董宪臣;;从网络词汇的衍生机制谈其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3 谭汝为;;热门网语解诂[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4 亢世勇;姜仁涛;姜岚;李艳;;《汉语新词语学习词典》的编纂[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5 李广瑜;;当前汉语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6 康盛楠;;热议流行语“给力”[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舒锋;网络词语的社会心理映射[N];工人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苑;新兴语言:该宽容还是该规范?[N];桂林日报;2007年
3 谭相彬;高考慎用网络词是负责任的态度[N];深圳商报;2011年
4 临颍一高 张艳;新词入文需谨慎,切莫弄“新”而成拙[N];学知报;2010年
5 郝士宏;现代汉语新词新语产生原因浅析[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丰捷;看语言怎样影响生活[N];光明日报;2010年
7 ;谁在为新词酷语的流布推波助澜[N];北京日报;2007年
8 杜木;词语要发展又要规范[N];文汇报;2000年
9 孙曼均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发展与规范:语言热点问题中的焦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周洪波;如何看待网络语言[N];中国妇女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伟清;网络新词新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2 陈文鹏;近十年网络词语发展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贾璐羽;稳态网络词语在平面媒体中的使用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李飞飞;“80后”大学生常用新词新语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廖继彦;近三十年新词新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安志伟;网络词语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婷婷;网络词语造词法及语用义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李善容;试论新词新语的生命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李莉;网络词语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丽;近五年(2006-2010)网络新词语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2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82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