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名源动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8 09:31
  名源动词的数量近年来呈现增加的趋势,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本文以HSK六级词汇为主要语料,依据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研究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然后本文又调查了《诗经》中的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分析出现代汉语名源动词和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的异同点。结合汉语、英语、韩语、越南语和俄语名源动词的比较研究,本文得到名源动词的层级性和蕴含共性。在研究了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主要特点,并将其和上古汉语名源动词、英语等语言的名源动词进行比较之后,本文探究并解决了以下三个第二语言习得的问题:一是学习者能否理解现代汉语名源动词?二是学习者能否区别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种类?三是学习者能否理解一些含有隐喻义的现代汉语名源动词?本文以本体和习得方面研究的结论,对大纲、教材和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帮助留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名源动词。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研究的不足,论文研究的对象以及语料的来源,交代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汉语名源动词的本体研究,先以生成词库理论的“物性结构”和“事件强迫”解释名源动词形成的合理性,继而得出名源动词的成因是“词穷”“省力”...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名源动词研究


“畜”的句法决定词类假说句法结构图

结构图,句法结构,假说,动词


第三章名源动词相关的语言比较38图3.2:“畜”的“高/低附着假说图3.3:“朝”的“高/低附着假说”句法结构图句法结构图图3.4:“雨”的“高/低附着假说句法结构图图3.2、图3.4a“事件式”中有动词性并与事件(“畜我”;“雨雪”)关联,是因为体词(v(施事))缀(Asp)作为核心附着于轻动词之上,而轻动词(v)携带施事特征。图3.3、图3.4b“结果式”中,动词性比事件式弱,这是因为体词(“(人)”“(天)”)缀(Asp)的位置居于v之上,但其v携带的特征是[变化(FIENTIVE)],而非[施事],其补足语(“朝”;“雨”)表示状态。从动词性的强弱来说,及物的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强于不及物的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现代汉语名源动词的结构图也是如此。Pustejovsky(1995)提出事件强迫这一解压缩的释义机制,图示的句法结构图也像是一种解压缩状态,将我们理解的表示谓语事件的上古汉语名源动词一直分解到原始的词根状态。3.1.2现代汉语名源动词与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的不同点事物总是在不断的淘汰与创新中得到发展,名源动词也是如此,现代汉语舍弃了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的一些特点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的一些特点。3.1.2.1现代汉语名源动词不再有新的变音现象上古汉语名源动词有“畜”“行”“雨”“衣”等变音名源动词,而现代汉语名源动词中存在的“背”“瓦”等变音名源动词,但它们是古汉语遗留下来的,而不是从现代汉语里发展出来的。现代汉语名源动词不再变音这一现象和现代汉语不再“词穷”也有关系,上古汉语多一字一词,现代汉语双音节、多音节词汇增多,与其通过变音分别词性,不如另找合适的词,也就不会出现某一词的变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名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J]. 宋作艳.  中国语文. 2018(03)
[2]分布式形态学的最新进展[J]. 程工,李海.  当代语言学. 2016(01)
[3]基于生成词库论和论元结构理论的语义知识体系研究[J]. 袁毓林.  中文信息学报. 2013(06)
[4]逻辑转喻、事件强迫与名词动用[J]. 宋作艳.  语言科学. 2013(02)
[5]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 徐盛桓.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08)
[6]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 徐盛桓.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01)
[7]英汉名—动转类词对比研究[J]. 周领顺.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05)
[8]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 刘正光.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05)
[9]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J]. 高芳,徐盛桓.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0(02)
[10]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 高芳,徐盛桓.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 高航.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7
[2]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 王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3]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 孙玉文.北京大学 1997

硕士论文
[1]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名兼类词使用情况研究[D]. 王炯叶.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对外汉语词类活用教学方法探究[D]. 包玉娇.华中师范大学 2017
[3]《HSK词汇大纲》词的兼类问题通考[D]. 尹春梅.新疆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23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023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b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