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遍”“次”“回”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14:04
本文关键词:量词“遍”“次”“回”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摘要】:笔者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以及汉语学习者的调查中发现,“遍”“次”“回”这组量词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组量词,也是汉语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偏误的一组量词,产生的偏误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从根源开始对这组量词进行研究,通过搜索语料和问卷反馈,找出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错误类型和问题所在,以期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走出学习误区,更准确地掌握量词的用法,更好地将量词使用到生活当中去。 本文除引言部分外,分四个章节。引言部分笔者论述了对量词“遍”“次”“回”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缘由和意义,总结了有关量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在第一章节笔者对量词“遍”“次”“回”做了一个本体研究,整理和分析了量词“遍”“次”“回”在各大词典中的分布和释义,并总结了量词“遍”“次”“回”的语义特征。 在第二章节中,笔者为证明量词“遍”“次”“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详细地统计了量词“遍”“次”“回”和其他近义量词如“场”“趟”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成功之路》系列教材起步篇、《新实用汉语课本》系列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在第三章节中,笔者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中留学生出现的有关量词“遍”“次”“回”的偏误进行了统计与分类整理,由此总结出学习者学习量词“遍”“次”“回”时产生偏误的原因。 在文章的第四章节,根据偏误产生的原因,笔者总结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做出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验证了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最后,结语部分对于量词“遍”“次”“回”的对外汉语教学乃至汉语的发展现状做出总结,并展望了汉语面向世界发展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量词 遍 次 回 对外汉语教学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5
- 0.1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10-12
- 0.1.1 研究的缘由10-11
- 0.1.2 研究的意义11-12
- 0.2 文献综述12-14
- 0.2.1 量词词典12-13
- 0.2.2 对近义量词的研究13
- 0.2.3 与量词“遍”“次”“回”相关的对外汉语量词研究13-14
- 0.3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14-15
- 0.3.1 语料来源14
- 0.3.2 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量词“遍”“次”“回”的语义特征15-22
- 1.1 量词“遍”“次”“回”在各大词典中的解释15-20
- 1.1.1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15
- 1.1.2 第六版《辞海》15-16
- 1.1.3 《现代汉语八百词》16-17
- 1.1.4 《汉语量词词典》17-18
- 1.1.5 《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18-19
- 1.1.6 《HSK词语用法详解》19-20
- 1.2 量词“遍”“次”“回”的语义特征20-22
- 1.2.1 量词“遍”的语义特征20
- 1.2.2 量词“次”的语义特征20-21
- 1.2.3 量词“回”的语义特征21-22
- 第二章 量词“遍”“次”“回”在大纲与教材中的分布22-28
- 2.1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分布22
- 2.2 量词“遍”“次”“回”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22-25
- 2.2.1 量词“遍”“次”“回”在《成功之路》(初级阶段起步篇2册)中的分布22-24
- 2.2.2 量词“遍”“次”“回”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分布24-25
- 2.3 量词“遍”“次”“回”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的分布25-26
- 2.4 综合分析26-28
- 第三章 汉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28-38
- 3.1 语料库中相关语料的分析28-30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缘由及问卷包含的内容30-31
- 3.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31-35
- 3.3.1 总体的偏误情况31
- 3.3.2 不同类型的偏误情况31-35
- 3.4 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35-38
- 3.4.1 主观原因35-36
- 3.4.2 客观原因36-38
- 第四章 量词“遍”“次”“回”的教学策略研究38-45
- 4.1 将相近的量词进行对比38-41
- 4.1.1 量词“遍”与量词“次”38-39
- 4.1.2 量词“次”与量词“回”39-40
- 4.1.3 量词“次”与其他动量词40
- 4.1.4 量词“遍”与量词“篇”40-41
- 4.1.5 量词“回”与量词“件”41
- 4.2 将不同语言中的量词进行对比41-42
- 4.3 完善大纲和教材42
- 4.4 教学实践42-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附录一 调查问卷48-51
- 附录二 教学设计51-56
- 致谢56-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培录;;量词“双”和“对”对名词的语义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陈云香;;量词“颗”“粒”语义差别研究[J];编辑之友;2010年12期
3 甘智林;;动量词“下”、“次”语义特征的比较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力;谈谈汉语量词的文化意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王志芳;量词“个”的使用泛化管见[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罗黎;;量词“对、副、双”的辨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7 周娟;;动量词“遍”的语义探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董雪松;;量词“帮”、“群”、“伙”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9 代丹;;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教学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10 金桂桃;;也论“回”与“次”——兼与仝国斌先生商榷[J];理论月刊;2008年07期
,本文编号:942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942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