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传达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4:24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传达艺术研究
【摘要】:人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交往归根到底都是各类信息的聚合与传播,只有“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个方面同时作用,才能共同构成完整而有价值的交际过程。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关系共同组成的、具有特殊行为表现的人类认知活动和交际活动。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传达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可以辅助课堂教学语言,解析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进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学原则是输入语言的有效性和语言输入形式的有效性。教师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合理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尤其是口语课堂,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非言语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汉语教学的效率和走向。只有在有限的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空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频率,才能提升学生汉语交际水平、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使教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课题旨在对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传达艺术做出一点分析和研究,力图找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非言语行为”对增强学生开口率的作用和对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主要研究范围包括:目光表情、体态手势、体距教具、声调语速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调研取证全部以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根基。主要通过对汉语中级班口语课堂进行观摩记录,组织学生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调研访谈,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等方式作出定量定性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合理有效的“非言语行为”会带动学生积极的认知、细腻的观察、丰富的体会,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开口率,提升学习效果,增进教学双方的情感共振,优化教师的课堂效能感。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 开口率 教学效能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选题缘起11-25
- 第一节 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11-21
- 一、基本界定11-15
- 二、理论依据15-21
- 第二节 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的价值体现21-23
- 一、文化传播的要素21
- 二、教学能力的体现21-22
- 三、学生实践的必然22-23
- 第三节 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的范畴策略23-25
- 一、研究范畴23
- 二、研究策略23-25
-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25-34
- 第一节 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的起步与发展25-30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25-27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27-30
- 第二节 二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使用现状研究30-34
-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30-31
-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31-33
- 三、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33-34
- 第三章 教师“非言语行为”传达艺术问卷与访谈34-54
- 第一节 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34-50
- 一、学生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34-45
- 二、教师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45-50
- 第二节 访谈调研以及结果分析50-54
- 一、学生访谈调研以及结果分析50-52
- 二、教师访谈调研以及结果分析52-54
- 第四章 教师“非言语行为”传达艺术观察与实践54-69
- 第一节 教学观察以及结果分析54-60
- 一、教学观察54-57
- 二、结果分析57-60
- 第二节 教学实践以及结果分析60-69
- 一、实践举要61-64
- 二、结果分析64-69
- 结语69-72
- 附录72-80
- 参考文献80-82
- 致谢82-8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燕;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董明,吕嵛辉;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章桂林,牛乃瑞;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江玉莲;;抛锚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刘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初探[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3期
6 关春芳;;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浅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冯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8 孙雁雁;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9 吴建章,马文采,熊家源;空间语言中的“BAR”效应及其课堂应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10 赵东霞;王敏;;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与外语教学[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968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968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