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我国的大型、巨型工程建设项目也与日俱增,同时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工程活动成为一个内部结构日益复杂、联结日益紧密的大系统。这些大型、巨型的工程项目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和范围也日益增强。但同时,工程活动迅速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工程事故也时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然而,工程活动中不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少不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等等各方面的关系。因此,工程伦理从工程问题中推衍而出,工程活动的伦理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和谐共生的呼声日渐强烈。作为未来工程师主力军的工科大学生,其工程伦理素质直接地关系到了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程度以及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高校作为培养我国卓越工程人才的摇篮,但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却普遍地重视工科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工程知识和技能,而有意无意中忽视了作为工科大学生“软实力”——“伦理素质”这一人文性的普及教育。虽然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逐步局部开始关注工程伦理教育,也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但大都是从“业务素质”培养的单一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多教育因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如何有效地解决工科大学生在工程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工程伦理问题,加强、完善和推进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使工程建设活动与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和谐共生发展,是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工作的重点。当前高校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系统、模式的角度出发,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有关共生理论的原理,提出并分析了以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为主要共生要素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机理;从工程伦理教育的动力、运行、支撑和保障四大系统的探索构建出发,遵循共生性、生命性、育人性和主体性四大原则,积极优化动力单元、完善共生模式、创造共生环境和保障共生条件,逐步确立动力充足、运行顺畅、支撑到位、保障有力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体系。本文对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探索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新视角以及深入推进“卓越计划”等研究起到有益的补充。对实现工程与自然、工程与人类自身及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生,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工程建设事业在新的世纪里以更大的规模向更高的质量迈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共生理论 工科大学生 工程伦理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2;TB-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7
- 1.1 问题的提出10-12
- 1.1.1 工程活动引发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10-11
- 1.1.2 和谐共生的工程伦理呼声日渐强烈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21
- 1.2.1 共生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13-15
- 1.2.2 工程伦理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15-20
- 1.2.3 工程伦理教育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20-21
- 1.3 研究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21-24
-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21-22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22
- 1.3.3 研究意义22-24
- 1.4 研究方法、难点及解决措施和创新之处24-27
- 1.4.1 研究方法24
- 1.4.2 研究难点及解决措施24-25
- 1.4.3 创新之处25-27
- 第二章 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理论依据27-42
- 2.1 共生理论概述27-31
- 2.1.1 共生理论的内涵27-28
- 2.1.2 共生基本要素及其关系28
- 2.1.3 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28-29
- 2.1.4 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29
- 2.1.5 共生教育的内涵和基本理念分析29-31
- 2.2 工程伦理概述31-33
- 2.2.1 工程伦理的概念与内涵31-32
- 2.2.2 工程伦理的原则32
- 2.2.3 工程伦理的维度32-33
- 2.3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定义与内涵33-34
- 2.3.1 工程伦理教育内涵33-34
- 2.3.2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34
- 2.4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机理分析34-42
- 2.4.1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共生要素35-38
- 2.4.2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机理38-40
- 2.4.3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机理的功能40-42
- 第三章 基于问卷调查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视角审视42-58
- 3.1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现状调查42-50
-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42
- 3.1.2 调查方法与内容42-43
- 3.1.3 数据统计分析43-50
- 3.2 当前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成效50-51
- 3.3 当前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非共生现象51-55
- 3.3.1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单元缺乏和谐度52-53
- 3.3.2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环境缺失53-54
- 3.3.3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模式偏离54-55
- 3.4 当前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中非共生现象的成因分析55-58
- 3.4.1 工具性取向的生命理念缺失55-56
- 3.4.2 科学主义取向的人文理念缺失56
- 3.4.3 功利性取向的过程理念缺失56
- 3.4.4 主客二分思维下的共生理念缺失56-58
- 第四章 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体系探索58-72
- 4.1 和化共生单元,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动力系统58-62
- 4.1.1 工程伦理教育动力系统概述58-59
- 4.1.2 工程伦理教育共生单元中动力系统分析59-60
- 4.1.3 优化动力单元,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动力系统60-62
- 4.2 完善共生模式,,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运行系统62-66
- 4.2.1 工程伦理教育运行系统概述62-64
- 4.2.2 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模式中运行系统分析64-65
- 4.2.3 完善共生模式,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运行系统65-66
- 4.3 优化共生环境,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支撑系统66-69
- 4.3.1 工程伦理教育支撑系统概述66
- 4.3.2 工程伦理教育共生环境中支持系统分析66-68
- 4.3.3 创造共生环境,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支撑系统68-69
- 4.4 改善共生条件,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保障系统69-72
- 4.4.1 工程伦理教育保障体系概述69
- 4.4.2 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条件中保障系统分析69-71
- 4.4.3 保障共生条件,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保障体系71-72
- 第五章 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施策略72-81
- 5.1 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施原则72-75
- 5.1.1 共生性原则:共生单元在动态生成中达成和谐72
- 5.1.2 生命性原则:共生系统在民主与参与中实现价值72-73
- 5.1.3 育人性原则:共生环境在构建中体现物质和人文的双重关怀73-74
- 5.1.4 主体性原则:共生模式在优化中发挥主观能动性74-75
- 5.2 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施方法75-77
- 5.2.1 突出课程设置的优势:教育目标生命化75
- 5.2.2 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人文化75
- 5.2.3 注重动态持续的综合评判:教育评价过程化75-76
- 5.2.4 促进个人、工程实践和社会的共生:教育实施共生化76
- 5.2.5 开发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76-77
- 5.3 共生理论视阈下优化完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途径77-81
- 5.3.1 合力推动完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共生界面77-78
- 5.3.2 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促进共生能量的产生78
- 5.3.3 提高工程伦理教育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质参量78-79
- 5.3.4 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共生化79-80
- 5.3.5 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共生系统宣传普及教育80-81
- 结束语81-82
- 致谢82-83
- 参考文献83-87
- 附录87-90
- 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磊;丛杭青;;工程伦理的概念与案例[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5年00期
2 张恒力;;“利益、风险与工程伦理”——第二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05期
3 王国豫;;第二届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工程研究-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2期
4 孙国华;;系统理论下的工程伦理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35期
5 李三虎;;职业责任还是共同价值?——工程伦理问题的整体论辩释[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4年00期
6 张秀华;;工程伦理的生存论基础[J];哲学动态;2008年07期
7 易艳;;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年01期
8 博洋;金德智;;浅谈土木工程伦理的研究主体及其伦理责任[J];建筑设计管理;2012年10期
9 李晓东;于建军;李长玲;;建筑类院校土木工程伦理的研究及其进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年07期
10 李庆云;;工程伦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胜俊;樊勇;李晓Pr;;从汶川512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丛杭青;仲伟佳;;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与启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洪;丛杭青;阮奔奔;;工程伦理经典案例研究[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丛杭青;王伟勤;;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工程伦理——法国、德国、日本工程伦理的不同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6 丛杭青;王华平;;工程决定还是管理决定?[A];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一次全国工程哲学会议浙江大学参会代表论文集[C];2004年
7 方华基;许为民;;工程伦理的STS考察:从个体伦理走向共同体伦理[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U
本文编号:1037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03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