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仁”:当代大学生德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资源价值探析

发布时间:2018-07-07 19:32

  本文选题: + 大学生德育 ; 参考:《现代大学教育》2017年04期


【摘要】:把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仁"作为大学生德育的资源来研究,探讨其对于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是因为"仁"是中国人精神气质中一个活的传统,千百年来以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态潜伏在主体的思想行为、社会的风俗习惯、国家的理念制度之中,历史地塑造了生生不息的东方文化,并且"仁"的观念和"仁"的实践仍将对这一文化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本质上是人文化成的活动,必然统整传统与现实中的积极教育因素。因此,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仁"的"立德树人"资源价值值得重视。从理念、内容到方法,"仁"对大学生德育的裨益主要是:在理念上明确了"立人之道";在内容上构建了以爱为立足点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孝悌为本的社会道德秩序,以推恩及人、富民保民为主导的和谐社会道德关系;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从"心"求仁,从"行"求仁,以"修身"求仁的认同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re concept of Confucian traditional culture, "benevolence", as the resource of 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bes into its value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ecause "benevolence" is a living tradition in the Chinese spiritual temperame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the main body, the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ideology and system of the country have been lurking in the form of mainstream cultural consciousness, which has historically molded the endless oriental culture. And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and the practice of benevolence will still produce irreplaceable promo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s essentially an activity of human culture, which is bound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and practical positive educational factors. Therefore, on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who to train, how to train and for whom, the value of the resource of "benevolence"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From idea, content to method, the benefit of "benevolence"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s follows: the way of establishing people is clear in concept, the moral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love and the social and moral order based on filial piety and filial piety are constructed in content. The moral relationship of harmonious society, which is dominated by pushing kindness and people, enriching the people and protecting the people, provides the method of seeking benevolence from "heart", "acting" and seeking benevolence by "self-cultivation" in methodolog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学工部;
【基金】: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培育的文化认同机制及创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15BKS101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柳;构建大学生德育自育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年Z2期

2 曲建武;对当前大学生德育的思考[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张革华;实现大学生德育科学化的几点思考[J];前沿;2002年07期

4 梁静;;学分制下大学生德育的发展态势[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樊苏平;;新时期大学生德育的创新与发展[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房咏梅;陈鹤松;;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交际;2009年04期

7 蔡平;关于深化研究当前大学生德育定位的分析及建议——对一则个案的剖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Z1期

8 李广才,于成学;关于高校学生德育与管理工作创新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1期

9 楼军江;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设计和操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Z3期

10 邓艳葵;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上)[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一鸣;宋晓冬;王红梅;张玉龙;杨玉森;宋向伟;刘玉霞;;大学生德育社区模型建构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特约记者 刘安东 本报通讯员 陈卓;大学生德育走向科学化[N];光明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车辉 本报通讯员 张战兵 许炎 刘小红 靳海伟;蝴蝶振翅 思想飓风[N];工人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兴清;大学生德育保障体系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安秀;论感恩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3 何建宁;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4 张博文;大学生德育交往困境与对策[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5 江萍;大学生德育社会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6 戈化聪;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7 马鑫;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德育的价值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马鑫;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德育的价值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韩慧华;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德育负面影响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10 张玉洋;大学生德育社会化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06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106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3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