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14:11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科技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进而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渴求也与日俱增。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仍属于发展阶段,各院校输出的技术型人才难以达到实际岗位需求,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实践能力差,很多专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迫在眉睫,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桥梁,打造一个良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新加坡社会背景与文化理念与我国有很多互通之处,而该国高职教育十分发达。本文通过对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代表院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究,取其精华之处,例如“教学工厂”模式、无界化校园管理、双师型师资建设、校园资源共享平台等一系列人才培养举措。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加以改造,力求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充实理论内容,并提出一定具有参考价值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工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新加坡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9.33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7
  • 一、问题的提出7-8
  • 二、研究意义8-10
  • (一)理论意义9
  • (二)实践意义9-10
  • 三、核心概念界定10-12
  • (一)人才培养模式10-11
  • (二)教学工厂11-12
  • 四、研究综述12-17
  • (一)国内相关研究12-14
  • (二)国外相关研究14-15
  • (三)研究现状的不足15-17
  • 第一章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的发展历程17-22
  • 一、南洋理工学院创建的背景17-20
  • (一)新加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关注17
  • (二)新加坡政府极度重视高职教育建设17-19
  • (三)新加坡经济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19-20
  • 二、南洋理工学院的创建与发展20-22
  • 第二章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分析22-29
  • 一、打造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2
  • 二、南洋理工学院的课程体系22-24
  • (一)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22-23
  • (二)“2+1”模式的课程结构体系23-24
  • 三、课程及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24-27
  • (一)“教学工厂”理念与模式24-25
  • (二)双轨双行式项目教学25
  • (三)AES(经验资源的积累与分享平台)25-26
  • (四)开放性的校园无界化支援环境26-27
  • 四、课程评价27
  • 五、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27-29
  • 第三章 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条件29-32
  • 一、“心智兼顾”的学生管理29
  • 二、以师为本 推行“无货架寿命”理念29-30
  • 三、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30-31
  • 四、校园的硬件条件及教材开发31-32
  • 第四章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借鉴意义32-39
  • 一、高职教育应当服务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32
  • 二、高职教育应建立迎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32-34
  •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于市场需求接轨32-33
  • (二) 课程结构应弹性化33-34
  • (三) 课程评价系统开放化34
  • 三、高职教育应建立一支高质量师资队伍34-36
  • 四、高职教育应全面开发资源共享平台并加强校企合作36
  • (一)开发资源库的多种使用功能36
  • (二)实现校企合作,共筑教学资源库36
  • 五、高职教育需加以关注校园文化建设36-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 个人简历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西慰;;新加坡教育的优势[J];世界教育信息;2003年11期

2 徐静;新加坡着力建设“思考型学校,学习化国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3 李世清;来自小留学生父母的体会 新加坡教育 处处看成绩 时时有机会[J];出国与就业;2003年06期

4 陶也青;提升教育的品质——新加坡教育发展的启示[J];南昌高专学报;2004年03期

5 王春鹏;新加坡教育应对经济转型的措施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年06期

6 王春鹏;;新加坡:教育加速经济转型[J];科教文汇;2005年Z1期

7 潘继云;;新加坡教育三点启发[J];基础教育;2006年10期

8 于红;;我在新加坡当公务员[J];国际人才交流;2006年09期

9 王磊;;新加坡中小学创新教育政策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魏春洋;杨晓龙;;宽容、开放、务实的新加坡教育[J];世界文化;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延昭;;教育新模式,共促新发展——新加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运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年

2 孔剑;;浅谈新加坡本科光电课程教育[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蔡水清;;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措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汤洁文;;在审视中思考 在思考中奋进[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年

5 贺圣达;;儒家学说与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郭伟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成功实践——透视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啸天 编译;以色列加入“进口”新加坡数学教育行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奚正东;双重认证护航中国留学生[N];成都日报;2007年

3 刘妮;沈阳与新加坡合作渐入佳境[N];沈阳日报;2007年

4 通讯员 戴兴海邋记者 双生;南京与新加坡教育“深度结亲”[N];南京日报;2007年

5 见习记者 陆振华;新加坡的“官媒”[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奚正东邋本报记者 宋舒娟;新加坡大学任你选[N];成都日报;2008年

7 新加坡特派记者 刘禹兵;新加坡教育的国际地位居前三名[N];今日信息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石镇;新加坡以顶级酬劳吸引全球人才[N];西部时报;2009年

9 记者 黄颖;把成都与新加坡的交流合作推向深入[N];成都日报;2010年

10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 胡乐乐;新加坡教师信约发挥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锦文;中医学在新加坡的历史现状研究及其前景展望[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普琳焱;《培育幼儿:新加坡学前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尹晗笑;21世纪以来新加坡高等教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黄雯雯;中国与新加坡小学社会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4 边静;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5 程诚;新加坡普通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状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6 朱寿清;实用主义主导下的新加坡教育[D];云南大学;2010年

7 乔文华;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构建及其与现代化关系[D];西北大学;2009年

8 杜文玲;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路径比较探析[D];安徽大学;2010年

9 林婀苗;美国、日本和新加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因素比较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朱莎;美国、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3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6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