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传播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G645.5
【图文】:
第 3 章 微信传播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第 3 章 微信传播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自 2011 年微信横空出世,便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微信在技术革新的同时,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结果。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势必会产生“1+1>2”的效果,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与自媒体的平台优势利用起来,大大满足了自媒体的受众需求,对社交平台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网络受众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以“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基本情况”为题,针对长春工业大学的学生展开调查,笔者共收到 513 份有效的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了 14 个题目。在分析“你经常使用微信吗”这一调查结果(见图 3.1)时发现,高达 81.52%的大学生经常使用微信,这一数据说明了大学生逐渐成为微信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而研究微信传播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迫在眉睫。
图 3.2 使用微信后其他社交软件的使用次数变化 微信传播对大学生生活的正面影响近些年,微信在网络用户中地位不断提高。而作为使用微信的主要人群,大学生信看作成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交平台。总的说来,微信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娱乐来就业等多方面的实际活动。通过登录和使用微信,可以促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消费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第 3 章 微信传播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喜好关注一些订阅号,可以把历史推送的文章进行多次阅读,还可以把特别想关注的订阅号置顶。此外,在浏览相关的文章时,针对评论区的留言,微信用户可以进行点赞和评论。而这些点赞和评论的互动背后一部分原因就是对某一言论引起了共鸣,满足了自身的内心诉求。再者,一些订阅号运营商慢慢抓住了粉丝这种情感诉求,时常或定期推送情感类或热门类等易引起大家共鸣的文章,让粉丝在评论区进行多次互动,对粉丝的情感诉求得以满足,同时增加了与粉丝之间的粘性。在此次问卷中,从大学生对于微信的使用功能(见图 3.3)来看,如果每一项折合成百分制,那么,用来聊天交友的人群高达 33.73%,用来发布或关注朋友圈动态的人群达 27.52%。可见,微信已成为多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而大学生在微信平台主要进行聊天交友和朋友圈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微信区别于其他社交平台进行人际交往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阳;;论接受美学下新世纪诗歌的发展趋向[J];芒种;2016年16期
2 谭苗苗;;传统出版与网络传播[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04期
3 李晓静;;试论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4年12期
4 兰晓瑜;;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及应对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10期
5 晏飞;;浅谈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年01期
6 王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与网络传播[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刘芸芸;;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分析[J];长江丛刊;2016年26期
8 刘珊伊;;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分析[J];中国地市报人;2015年07期
9 徐志萍;;浅析网络传播视野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的问题[J];科技信息;2011年25期
10 党子奇,张红萍;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裴金栋;赵旺飞;;运营商大数据在行业中的应用研究[A];2016广东通信青年论坛专刊[C];2016年
2 冯松;;运营商精细化营销体系的实现[A];第三十届中国(天津)2016’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3 于绍晨;崔海东;;运营商开放平台分析[A];2013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3年
4 曹常义;;通信运营商践行智慧城市行业应用建设经验探讨[A];软件定义 面向未来——2014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李晓东;;浅谈全业务时代通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A];《内蒙古通信》2013年第1-4期[C];2013年
6 程博雅;邓晓宇;;通信运营商服务于武汉城市圈暨“两型社会”的对策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7 屈春河;姜文颖;王建波;;电信运营商在新技术浪潮中的挑战和机遇[A];中国通信学会通信建设工程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滕颖;杨冬;郭莉;;基于链与链竞争的通信运营商纵向控制结构选择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威;;城市运营商的商业模式解析[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10 范鹏飞;王凯;张世颖;邹秀;;基于电信运营商视角的物联网发展对策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欣;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足15%:运营商盈利模式待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
2 本报记者 王琛莹 实习生 蓝星宇;46.1%受访者直言运营商提速降费举措缺乏诚意[N];中国青年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李松涛;两院士:电信运营商降费空间到底多大[N];中国青年报;2015年
4 王峰 独立观察家;“新零售”趋势下,运营商手机渠道如何转[N];通信产业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龚梦泽;共享私人充电桩缓解充电难 运营商各自为战难做大[N];证券日报;2018年
6 记者 侯云龙;虚拟运营商将进入正式商用阶段[N];经济参考报;2018年
7 若水;运营商与电力行业合作进入5G新阶段[N];人民邮电;2018年
8 马继华 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运营商2018:不再艰辛?[N];通信产业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谭伦;管道运营商能有多大作为?[N];通信产业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晓瑗;玩“虚”的,运营商开始务实[N];人民邮电;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苑占伟;中国通信运营商战略转型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7年
2 徐爱东;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刘克飞;基于博弈论的电信运营商竞合关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张君;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竞争与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罗剑锋;产业链变革的动态视角下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张秋红;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的机理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李高广;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8 宋明;电信业的渠道冲突与控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9 钟宜峰;基于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的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10 孙睿;网络运营商动态竞争战略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冬;微信传播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年
2 宋涛;体育场馆专业运营商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田井夫;公共信息服务供给中政府与通信运营商合作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4 杨山;虚拟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的博弈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5 严玉峰;电信运营商政府监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包峰岩;电信运营商业务支撑系统云化规划演进路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7 孙卫华;中国电信运营商在车联网产业中的策略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8 庞加菊;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电信运营商竞争力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赵旭龙;基于云计算的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的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10 韩星;论网络运营商的法律责任[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7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874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