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学生评教中的博弈与变革

发布时间:2021-01-01 02:27
  在教师的利益与学生评教分数捆绑的政策下,师生间博弈将导致学生评教分数与课程分数同时膨胀。高校间博弈将导致各校容忍自己的教师讨好学生。高校与监管者的博弈将会鼓励高校坚持学生评教政策。克服学生评教失灵的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在高校中实现从评教到教的咨询的变革。教的咨询是企业管理咨询在高校中的对应物,其本质是咨询专家向教师提供的旨在改进教师绩效的咨询服务,也是诊断、考核和发展教师绩效的持续过程,其三个基本阶段是诊断教师的绩效问题、制定和执行教师绩效改进策略,其核心是咨询专家向教师提供的咨询性反馈。建立和有效实施教的咨询制度的前提是,放弃把教师的利益与学生评教分数捆绑的政策,对咨询专家实行效率工资,为教的咨询重新设计学生评教表。 

【文章来源】: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学生评教中的博弈与变革


高校与监管者间博弈模型

模型图,模型,教师,学生


因为,只有如此,他们的那些与学生评教捆绑的利益才是安全的。由于教师最终看到的学生评教分数是一个平均数,最可能导致这个分数低于优秀等级标准的是那些机会主义行动的学生。因此,教师在选择自己的策略和行动时必须考虑这些学生对他的策略和行动的反应。师生间的这种博弈可用博弈树展示如图1所示。在图1所示的博弈中,教师有讨好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两种策略,学生有给教师打高分和打低分两种策略。行动的时序是,教师先行动;学生在观察到教师的行动后采取行动。教师得益的排序是:T1>T2>T3>T4。其成立依赖于两个假设:第一,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要付出比讨好学生更多的努力成本和心理成本,如担心学生在评教时给自己打低分。第二,对教师而言,在努力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高学生评教分数总是好于低学生评教分数。学生得益的排序是:S1>S2>S3>S4。其成立也依赖于两个假设:第一,学生给教师打低分是有心理成本的,如学生对教师的内疚感和对教师可能产生报复行为的担心。第二,对学生而言,在心理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高课程分数总是好于低课程分数。用倒推法不难发现,教师的均衡策略是在博弈的第一阶段讨好学生,学生的均衡策略是在博弈的第二阶段“如果感知到教师讨好学生就给教师打高分,如果感知到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就给教师打低分”。这里,均衡策略的含义是,它是每一方对对方策略的最佳反应,因而是博弈方不愿意单独改变的策略。实际上,正是因为预料到存在一定比例的学生会采取上述均衡策略,教师才普遍地和被迫地以各种他人难以观察和证实的方式降低学术标准,去讨好学生,以期获得一个“安全的”学生评教分数。其结果是,课程分数与学生评教分数同时膨胀。

模型图,高校,模型,学生


目前,高校教师降低学术标准以讨好学生已经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间的共同知识。那么,为什么大多数高校会容忍自己的教师讨好学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解学校间通过学生就业市场所进行的博弈。该博弈可用得益矩阵展示如图2所示。在图2所示的博弈中,每个博弈方都有禁止和容忍两种策略,两个博弈方同时选择各自的策略和行动,每个博弈方的四种可能的得益的排序都是:T>R>P>S。得益R>P的主要原因是,当所有学校都容忍本校教师讨好学生时,高课程分数就不再代表高学习能力和工作潜能。其直接后果是形成一种混同均衡,用人单位无法根据课程分数把高能力的学生与低能力的学生分开,优秀学生无法通过获取高课程分数向相关单位发送其高能力的信号,他们会因此抱怨甚至愤恨学校的学生评教政策,其学习的激励会受到削弱。所有这些后果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损害整个高校的社会声誉。表现之一是,学生不认同本国高校,宁愿花费巨资也要到国外读书。然而,当所有高校都禁止自己的教师讨好学生时,前述过程和机制就会在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最终改善高校的社会声誉。得益T>S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因在严格限制的时间内获取申请者能力信息的成本相对于其收益偏高,根据申请者平均课程分数判断其能力的高低。在其它学校容忍其教师讨好学生时,禁止教师讨好学生的高校的毕业生会因其它学校的学生有更高的平均成绩而在职位申请中吃亏。这必然会逐渐地削弱禁止教师讨好学生的高校在招生中的吸引力。容忍教师讨好学生是每个学校的均衡策略,也是其占优策略:没有一个学校愿意单独改变其策略,而且,无论其它学校采取什么策略,每个学校的最佳策略都是容忍其教师讨好学生。这是高校教师讨好学生能够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编号:2950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50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f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