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08:2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巩固和扩大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履行使命、尽其责任,这是一个兼具政治意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以认同为视野对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进行研究,就是分析和解决这个重要课题的一种尝试。“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研究”的主要立意,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以组织认同为视角,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对大学生从“个体人”变成“组织人”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因素,揭示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规律,阐明大学生个体的良性组织化对巩固和扩大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意义。个体组织化的本质是组织的客体属性与个体的主体需求之间的有机统一。决定个体组织化本质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个体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组织有效性之间的矛盾。个体组织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路径。在大样本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研究,确定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包括生存性个体组织化、身份性个体组织化、情感性个体组织化、交换性个体组织化、价值性个体组织化和志向性个体组织化;对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进行动态复杂性分析,发现大学生个体组织化存在着七个动...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问题的缘起
        1.1.1 认同视野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切入点
        1.1.2 大学生的组织认同攸关巩固和扩大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1.1.3 大学生的个体组织化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1.2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相关研究现状
        1.2.1 个体组织化研究处于初步阶段
        1.2.2 大学生工作研究渐与大学生社会化研究相结合
        1.2.3 认同感的培育渐为学术界所认识和重视
        1.2.4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新切入点
    1.3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研究的思路与创新
        1.3.1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3.3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组织认同理论"
        1.4.2 "认同"、"认同感"
        1.4.4 "组织认同"与"个体组织化"
第2章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内涵、本质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2.1 个体组织化的内涵与本质
        2.1.1 个体组织化的内涵
        2.1.2 个体组织化的本质
    2.2 个体组织化与人的社会化的逻辑关联
        2.2.1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2.2.2 个体组织化与人的社会化的内在联系
    2.3 个体组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逻辑关联
        2.3.1 "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次的重要范畴
        2.3.2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必要支撑
        2.3.3 个体组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途径
        2.3.4 个体组织化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
    2.4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特殊性
        2.4.1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主体需求的复合性
        2.4.2 大学校园组织客体属性的激励性、拓展性和知识性
        2.4.3 大学生个体与组织互动方式的主体性
        2.4.4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过程的变奏性
第3章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表现形态
    3.1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的内涵与本质
        3.1.1 组织认同的层次与类型
        3.1.2 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的本质与类型
        3.1.3 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2 大学生的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
        3.2.1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的特殊性
        3.2.2 基于身份性认同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
        3.2.3 基于情感性认同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
        3.2.4 基于交换性认同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
        3.2.5 基于价值性认同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
        3.2.6 基于志向性认同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
        3.2.7 基于生存性认同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
    3.3 大学生的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3.3.1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的不可或缺性
        3.3.2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的层次递进关系
        3.3.3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的认同与行为关联
    3.4 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3.4.1 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对大学校园组织自身建设的意义
        3.4.2 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意义
第4章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动态复杂性分析
    4.1 动态复杂性分析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4.1.1 系统动力学是现代科学理论
        4.1.2 动态复杂性分析是研究系统过程问题的科学方法
    4.2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影响因素
        4.2.1 影响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大学生个体因素
        4.2.2 影响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组织内部因素
        4.2.3 影响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组织外部因素
    4.3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动态反馈基本模式
        4.3.1 基于自我认同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动态反馈基本模式
        4.3.2 基于社会认同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动态反馈基本模式
        4.3.3 基于生存需求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动态反馈基本模式
        4.3.4 基于理想追求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动态反馈基本模式
        4.3.5 基于组织引力的大学生个体组织化动态反馈基本模式
        4.3.6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转移负担"动态反馈基本模式
        4.3.7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有延迟的"负反馈动态反馈基本模式
        4.3.8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动态反馈基本模式与表现形态之间的逻辑关联
    4.4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衍变趋势复杂性探析
        4.4.1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表现形态逐级递进式的衍变
        4.4.2 大学生身份性认同与思想性认同不尽匹配的衍变
        4.4.3 需求的迫切程度与个体组织化方向可塑性程度成正比的衍变
        4.4.4 个体组织化的组织类别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统一的衍变
        4.4.5 大学生组织认同的基本素养及毕业后个体组织化趋势估计
    4.5 个体组织化动态复杂性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4.5.1 个体组织化动态复杂性分析对大学校园组织自身建设的意义
        4.5.2 个体组织化动态复杂性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4.5.3 个体组织化衍变趋势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意义
        4.5.4 个体组织化衍变趋势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意义
第5章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面临的挑战
    5.1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所面临挑战的主要背景
        5.1.1 经济全球化
        5.1.2 四个多样化
        5.1.3 高教大众化
    5.2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所面临挑战的主要内容
        5.2.1 西方分化势力的挑战
        5.2.2 党内腐败现象的挑战
        5.2.3 非法组织诱惑的挑战
        5.2.4 互联网络虚拟的挑战
        5.2.5 社会思潮影响的挑战
    5.3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所面临挑战的考验对象
        5.3.1 对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考验
        5.3.2 对大学生社会选择能力的考验
        5.3.3 对大学校园组织协同行动能力的考验
        5.3.4 对大学生自组织建设和管理的考验
第6章 认同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路径
    6.1 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的使命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6.1.1 引领大学生党团员做到"三个层次"入党入团的有机统一
        6.1.2 引领大学生做到"三个热爱"的有机统一
        6.1.3 引领大学生做到"四个追求"的有机统一
    6.2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优化
        6.2.1 基于个体组织化的多样表现形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化
        6.2.2 基于个体组织化动态反馈复杂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6.2.3 基于个体组织化衍变趋势复杂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良性化
    6.3 大学生个体组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6.3.1 系统认识的方法
        6.3.2 深度汇谈的方法
        6.3.3 体系支撑的方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及调研概要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J]. 胡锦涛.  求是. 2010(01)
[2]中国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述评[J]. 张平,杨西锋.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4)
[3]谈大学生组织特性及其用人制度改革[J]. 蔡厚清,王雷.  商业时代. 2009(35)
[4]两种社会交换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组织认同和自尊需要的不同作用[J]. 沈伊默,袁登华,张华,杨东,张进辅,张庆林.  心理学报. 2009(12)
[5]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之比较及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J]. 奚菁.  前沿. 2009(11)
[6]从共青团发展看执政党青年组织的职能变迁[J]. 杨岳.  中国青年研究. 2009(10)
[7]国际大学生组织AIESEC在中国的影响力和持续发展研究[J]. 梅潇方.  学理论. 2009(22)
[8]青年自组织与高校传统青年组织的整合探讨[J]. 王亮,袁雪.  科技信息. 2009(23)
[9]组织认同的形成机制与衍变异化[J]. 刘钊.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4)
[10]中国大学生组织研究综述[J]. 陈莉.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02)

硕士论文
[1]试析恢复高考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之影响[D]. 张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9
[2]高校学生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化研究[D]. 吴俊.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51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151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a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