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认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7 17:42
大学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产物,因其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入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行列。然而,在缺乏系统质量保障的情况下,低质量的课程会影响学习者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不利于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开展的认证活动作为质量保障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预防性措施,目的在于减少不合格课程的出现。那么,如何构建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认证指标体系?围绕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探讨政府介入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认证的必要性;结合社会契约论和“管评办分离”等政策文件来探讨政府介入大学在线开放课程以及授权或委托的第三方机构作为认证主体的合法性;再基于泰勒课程理论探讨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认证的框架以及认证结果的运用。其次,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高校、课程联盟或平台已发布的质量标准进行编码和分析,初步得出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认证的指标体系。第三,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多轮专家咨询问卷和访谈来确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认证的指标体系。第四,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排序法,得出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指标体系的权重。最后,请学科专家团运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所选的课程打分,并将其和学习者的评论相对比,作为大...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献来源覆盖百分比的比较。对编码节点(Node)课程标准按项编码,可以发现课程标准这一编码节点(Node)在《安徽省 MOOC 示范项目课程建设规范及标准》中出现的频次最高、材料覆盖的百分比最大,在 18%~20%之间,该文本主要对其课程目标的较为详细的介绍,但多数是以规范和准则的形式呈现。该编码节点在《吉林大学慕课制作基本要求》中的材料覆盖的百分比位居其二,在16%~18%之间。在《UOOC 联盟 MOOC 课程质量标准》《中国大学 MOOC 课程建设指南(2014 年版)》等文件中编码节点课程标准的覆盖的百分比均在 10%以上。但在《广西民族大学慕课(MOOCs)建设指导手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 制作手册(1.0 版)》等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具体情况如图 3- 1 所示。
图 3- 2 课程资源(2)-按项编码依次再对编码节点(Node)课程环节按项编码,可以发现课程环节这一编码节点(Node)在《UOOC 联盟 MOOC 课程质量标准》中出现的频次最高、材料覆盖的百分比最大。相较与以上的编码节点,课程环节这一编码节点在各个文本中的覆盖率相对较为集中,大多数都集中在 10%左右,例如《安徽省 MOOC 示范项目课程建设规范及标准》、由兰州大学发布的《关于开展 2016 年度慕课(MOOC)课程建设的通知》《中国大学 MOOC 课程建设指南(2014 年版)》等。可见,多数的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的文本规定中都会有课程环节的规定,它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学习活动的展开环节,故相对而言,材料非覆盖率相对较为集中,但在《西南交通大学 MOOC 课程建设研究报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 制作手册(1.0 版)》中对课程环节只有少量的规定性描述。例如在《西南交通大学 MOOC 课程建设研究报告》中更多提及的是大学慕课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扎根理论的在线开放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例[J]. 王璐,赵呈领,万力勇. 中国远程教育. 2017(11)
[2]MOOCs课程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黄璐,裴新宁,朱莹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5)
[3]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 王桂林.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1)
[4]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有效性及整改问题的研究[J]. 韩烨丹,关紫薇,王紫嫣,赵宗胤,李洪山. 教育现代化. 2017(29)
[5]高等教育慕课的价值创造与盈利模式[J]. 邱伟华.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4)
[6]地方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高亚红. 中国市场. 2017(13)
[7]质量建设进程中的慕课重构研究——基于慕课在中国发展的思考[J]. 张庆晓. 煤炭高等教育. 2017(01)
[8]日本工程教育第三方认证的特点与启示[J]. 王宁,郄海霞. 职业技术教育. 2016(36)
[9]回归课程本质:大学在线课程的质量管理[J]. 高蓓蕾. 高等理科教育. 2016(05)
[10]在线课程学习体验:内涵、发展及影响因素[J]. 刘斌,张文兰,江毓君.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博士论文
[1]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D]. 李亚东.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D]. 方鸿琴.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 吕红.西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研究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 柯乐乐.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大学生学习投入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质量问题研究[D]. 田小军.西南大学 2016
[3]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课程认证研究[D]. 闫晓娜.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5
[4]大学在线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 缪文龙.华东师范大学 2015
[5]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质量问题研究[D]. 任路伟.河北大学 2014
[6]网络教育课程质量认证标准的研究与设计[D]. 罗晓春.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99207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献来源覆盖百分比的比较。对编码节点(Node)课程标准按项编码,可以发现课程标准这一编码节点(Node)在《安徽省 MOOC 示范项目课程建设规范及标准》中出现的频次最高、材料覆盖的百分比最大,在 18%~20%之间,该文本主要对其课程目标的较为详细的介绍,但多数是以规范和准则的形式呈现。该编码节点在《吉林大学慕课制作基本要求》中的材料覆盖的百分比位居其二,在16%~18%之间。在《UOOC 联盟 MOOC 课程质量标准》《中国大学 MOOC 课程建设指南(2014 年版)》等文件中编码节点课程标准的覆盖的百分比均在 10%以上。但在《广西民族大学慕课(MOOCs)建设指导手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 制作手册(1.0 版)》等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具体情况如图 3- 1 所示。
图 3- 2 课程资源(2)-按项编码依次再对编码节点(Node)课程环节按项编码,可以发现课程环节这一编码节点(Node)在《UOOC 联盟 MOOC 课程质量标准》中出现的频次最高、材料覆盖的百分比最大。相较与以上的编码节点,课程环节这一编码节点在各个文本中的覆盖率相对较为集中,大多数都集中在 10%左右,例如《安徽省 MOOC 示范项目课程建设规范及标准》、由兰州大学发布的《关于开展 2016 年度慕课(MOOC)课程建设的通知》《中国大学 MOOC 课程建设指南(2014 年版)》等。可见,多数的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的文本规定中都会有课程环节的规定,它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学习活动的展开环节,故相对而言,材料非覆盖率相对较为集中,但在《西南交通大学 MOOC 课程建设研究报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 制作手册(1.0 版)》中对课程环节只有少量的规定性描述。例如在《西南交通大学 MOOC 课程建设研究报告》中更多提及的是大学慕课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扎根理论的在线开放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例[J]. 王璐,赵呈领,万力勇. 中国远程教育. 2017(11)
[2]MOOCs课程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黄璐,裴新宁,朱莹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5)
[3]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 王桂林.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1)
[4]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有效性及整改问题的研究[J]. 韩烨丹,关紫薇,王紫嫣,赵宗胤,李洪山. 教育现代化. 2017(29)
[5]高等教育慕课的价值创造与盈利模式[J]. 邱伟华.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4)
[6]地方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高亚红. 中国市场. 2017(13)
[7]质量建设进程中的慕课重构研究——基于慕课在中国发展的思考[J]. 张庆晓. 煤炭高等教育. 2017(01)
[8]日本工程教育第三方认证的特点与启示[J]. 王宁,郄海霞. 职业技术教育. 2016(36)
[9]回归课程本质:大学在线课程的质量管理[J]. 高蓓蕾. 高等理科教育. 2016(05)
[10]在线课程学习体验:内涵、发展及影响因素[J]. 刘斌,张文兰,江毓君.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博士论文
[1]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D]. 李亚东.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D]. 方鸿琴.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 吕红.西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研究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 柯乐乐.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大学生学习投入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质量问题研究[D]. 田小军.西南大学 2016
[3]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课程认证研究[D]. 闫晓娜.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5
[4]大学在线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 缪文龙.华东师范大学 2015
[5]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质量问题研究[D]. 任路伟.河北大学 2014
[6]网络教育课程质量认证标准的研究与设计[D]. 罗晓春.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99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39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