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匹配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4 13:40
随着世界的发展,创新水平对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作用愈发重要,并且我国更是将构建创新型国家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目前,我国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其中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对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的培养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对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采用导师负责制,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现有针对研究生知识创新的相关研究,结合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以及匹配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借鉴人与组织匹配相关研究,将研究生作为人与组织研究模型中的个人,而导师作为人与组织研究模型中的组织,参考人与组织匹配相关研究研究模型,从研究生的角度,借鉴人与组织匹配的测量量表,通过研究生对导师的匹配感知测量,进而衡量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两方面的匹配。本文为研究生-导师的匹配关系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对于师生一致性匹配主要是通过价值观、目标、性格三方面,分析师生一致性匹配关系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对于互补性匹配主要是通过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1.1.2 高等教育现状的需要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安排与框架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认知理论
2.1.2 社会交换理论
2.1.3 匹配理论
2.2 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概述
2.2.1 研究生知识创新的内涵
2.2.2 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研究
2.3 匹配关系与知识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2.3.1 匹配理论的内涵
2.3.2 一致性匹配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2.3.3 互补性匹配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2.4 创新自我效能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2.4.1 创新自我效能的概念
2.4.2 匹配关系与创新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2.4.3 创新自我效能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2.5 述评与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3.1 变量选取与概念界定
3.1.1 一致性匹配
3.1.2 互补性匹配
3.1.3 创新自我效能
3.1.4 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
3.2 模型构建
3.3 研究假设
3.3.1 师生匹配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3.3.2 师生匹配度与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的关系
3.3.3 创新自我效能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3.3.4 师生匹配关系、创新自我效能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4.2 变量测量
4.2.1 师生匹配度测量
4.2.2 创新自我效能的测量
4.2.3 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测量
4.3 预调研数据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数据收集
5.1.1 样本对象与容量
5.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信效度分析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4 相关性分析
5.5 假设检验
5.5.1 控制变量对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5.5.2 师生匹配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5.5.3 师生匹配与创新自我效能的关系
5.5.4 创新自我效能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5.5.5 中介效应检验
5.6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与启示
6.1.1 论文总结
6.1.2 管理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本研究正式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研究型大学教师团队成员胜任特征的匹配研究[J]. 贾建锋,柳森,赵希男. 科研管理. 2017(01)
[2]个人团队匹配与团队创造力关系研究:团队认同的中介作用[J]. 钱宝祥,蔡亚华,李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18)
[3]领导-下属外向性人格匹配性与下属工作投入的关系:基于支配补偿理论[J]. 陈乐妮,王桢,骆南峰,罗正学. 心理学报. 2016(06)
[4]不确定性规避与员工创新行为: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刘追,郑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04)
[5]关于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问题研究[J]. 陈伟一. 才智. 2016(01)
[6]个人—组织匹配、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模型构建[J]. 徐宇峰,汪群,李卉,陈麟. 领导科学. 2015(20)
[7]员工-组织价值观匹配影响建言行为的机制[J]. 马贵梅,樊耘,于维娜,颜静. 管理评论. 2015(04)
[8]研究生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 李军凯,杨婷云. 北京教育(高教). 2015(03)
[9]农民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供给—期望匹配度为调节变量[J]. 肖静,陈维政. 软科学. 2014(11)
[10]基于“人—团队”匹配理论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J]. 吴勇华,刁叔钧.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06)
博士论文
[1]社会资本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张雁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2]人—组织匹配、心理授权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D]. 杨英.吉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知识共享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 叶小军.安徽大学 2015
[2]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D]. 徐杨.广西大学 2015
[3]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 张琳.浙江大学 2015
[4]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 黄晨晨.南京工业大学 2015
[5]人—组织匹配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 徐悦.江南大学 2014
[6]资质过剩对员工工作形塑及工作脱离行为影响研究[D]. 杨纯.浙江大学 2014
[7]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高校教师知识创新研究[D]. 王晓慧.苏州大学 2014
[8]知识型员工职业发展期望、心理资本及其关系的研究[D]. 方楠.福建师范大学 2011
[9]目标导向、团队创新气氛对个人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D]. 邢春晖.上海交通大学 2009
[10]个人向组织知识转移的过程与效果的关系研究[D]. 孙婷.浙江工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94738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1.1.2 高等教育现状的需要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安排与框架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认知理论
2.1.2 社会交换理论
2.1.3 匹配理论
2.2 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概述
2.2.1 研究生知识创新的内涵
2.2.2 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研究
2.3 匹配关系与知识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2.3.1 匹配理论的内涵
2.3.2 一致性匹配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2.3.3 互补性匹配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2.4 创新自我效能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2.4.1 创新自我效能的概念
2.4.2 匹配关系与创新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2.4.3 创新自我效能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2.5 述评与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3.1 变量选取与概念界定
3.1.1 一致性匹配
3.1.2 互补性匹配
3.1.3 创新自我效能
3.1.4 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
3.2 模型构建
3.3 研究假设
3.3.1 师生匹配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3.3.2 师生匹配度与研究生创新自我效能的关系
3.3.3 创新自我效能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3.3.4 师生匹配关系、创新自我效能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4.2 变量测量
4.2.1 师生匹配度测量
4.2.2 创新自我效能的测量
4.2.3 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测量
4.3 预调研数据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数据收集
5.1.1 样本对象与容量
5.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信效度分析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4 相关性分析
5.5 假设检验
5.5.1 控制变量对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5.5.2 师生匹配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5.5.3 师生匹配与创新自我效能的关系
5.5.4 创新自我效能与研究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5.5.5 中介效应检验
5.6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与启示
6.1.1 论文总结
6.1.2 管理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本研究正式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研究型大学教师团队成员胜任特征的匹配研究[J]. 贾建锋,柳森,赵希男. 科研管理. 2017(01)
[2]个人团队匹配与团队创造力关系研究:团队认同的中介作用[J]. 钱宝祥,蔡亚华,李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18)
[3]领导-下属外向性人格匹配性与下属工作投入的关系:基于支配补偿理论[J]. 陈乐妮,王桢,骆南峰,罗正学. 心理学报. 2016(06)
[4]不确定性规避与员工创新行为: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刘追,郑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04)
[5]关于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问题研究[J]. 陈伟一. 才智. 2016(01)
[6]个人—组织匹配、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模型构建[J]. 徐宇峰,汪群,李卉,陈麟. 领导科学. 2015(20)
[7]员工-组织价值观匹配影响建言行为的机制[J]. 马贵梅,樊耘,于维娜,颜静. 管理评论. 2015(04)
[8]研究生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 李军凯,杨婷云. 北京教育(高教). 2015(03)
[9]农民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供给—期望匹配度为调节变量[J]. 肖静,陈维政. 软科学. 2014(11)
[10]基于“人—团队”匹配理论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J]. 吴勇华,刁叔钧.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06)
博士论文
[1]社会资本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张雁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2]人—组织匹配、心理授权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D]. 杨英.吉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知识共享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 叶小军.安徽大学 2015
[2]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D]. 徐杨.广西大学 2015
[3]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 张琳.浙江大学 2015
[4]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 黄晨晨.南京工业大学 2015
[5]人—组织匹配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 徐悦.江南大学 2014
[6]资质过剩对员工工作形塑及工作脱离行为影响研究[D]. 杨纯.浙江大学 2014
[7]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高校教师知识创新研究[D]. 王晓慧.苏州大学 2014
[8]知识型员工职业发展期望、心理资本及其关系的研究[D]. 方楠.福建师范大学 2011
[9]目标导向、团队创新气氛对个人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D]. 邢春晖.上海交通大学 2009
[10]个人向组织知识转移的过程与效果的关系研究[D]. 孙婷.浙江工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94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49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