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0:09

  本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 历史 现状 对策


【摘要】: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在逐步推进过程中,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高中政治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政治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和进一步推进的对策作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内部动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整个改革的推进过程进行的阶段性划分,显明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 第二部分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在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课程改革的重点转移、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属性等方面的成就进行概括和总结,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诸如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守旧、教材内容版本单一和学科教学地位低下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材内容、政治课堂地位、盲目推崇智育和升学压力的助推等方面深入剖析了问题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出发,在转变教育理念,坚持课改原则,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特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改革高考制度等方面,对继续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 历史 现状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33.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3
  • (一) 问题提出8-9
  • (二) 文献综述9-11
  • (三) 研究方法11
  • (四) 创新之处11-13
  • 一、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过程13-20
  • (一)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动因13-16
  • 1、时代背景13-15
  • 2、改革动因15-16
  • (二)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16-20
  • 1、课程培训阶段18
  • 2、全面实施阶段18
  • 3、小结调整阶段18-19
  • 4、深化完善阶段19-20
  • 二、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现状20-31
  • (一)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改取得的成就20-24
  • 1、课程结构体系与设置趋于优化20-21
  • 2、实现课程改革重点的战略转移21-22
  • 3、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属性22-23
  • 4、教材改革注重时代性、多样性与灵活性的统一23
  • 5、学科教学在继承中积累了经验23-24
  • (二)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改中的存在问题24-27
  • 1、教育教学理念落后24-25
  • 2、教学方式方法守旧25-26
  • 3、教材内容版本单一26
  • 4、学科教学地位低下26
  • 5、选修课得不到重视26-27
  • (三)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成因27-31
  • 1、传统课程束缚27-28
  • 2、忽略中国实际28
  • 3、盲目推崇智育28
  • 4、升学压力助推28-29
  • 5、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缺乏29
  • 6、新课程内容的缺失29-31
  • 三、深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对策31-40
  • (一)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改进学校综合评价31-32
  • 1、摈弃传统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31-32
  • 2、转变评价观念、实现和谐教育思想32
  • (二) 科学对待课改要求,实现教育思路转变32-34
  •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观念的转变32-33
  • 2、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33
  • 3、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33-34
  • (三) 坚持高中课改原则,实现全面和谐统一34-36
  • 1、坚持政治教育性原则,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34
  • 2、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实现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统一34-35
  •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和谐统一35-36
  • (四) 准确把握课程特质,切实执行课程标准36-37
  • 1、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36
  • 2、牢牢把握政治课程特有的价值36-37
  • (五) 改变传统师生模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37-38
  • 1、真诚真心对待学生37
  • 2、改变传统师生模式37-38
  • 3、建构平等师生关系38
  • (六) 考虑注重教育实际,加大改革高考力度38-40
  • 1、注重各地教育实际38
  • 2、加大高考改革力度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攻读硕士期间的教科研成果43-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恩溥;关于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Z1期

2 周建设;中国先秦论辩史说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傅德岷,文成英;蜀族历史经济文化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于培杰,许临星;美学发展流程的成功勾勒──读《中国美学主潮》[J];昌潍师专学报;1998年06期

5 阙敏;试论刘备人性的弱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6期

6 刘琦;历史本真与士人心态──《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7 左慧元;黄河流域历史碑刻与黄河及黄河治理[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魏华仙,韩隆福;关于历史心理学的思考[J];益阳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9 孙天胜,曹诗图;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J];晋阳学刊;2000年06期

10 张光永;历史表演式教学初探[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千良;;从历史的角度谈如何搞好民办学校的班主任工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黄璐琦;张瑞贤;曹春雨;;我国生药学的历史回顾[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3 张岚;;“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吴静娜;卢建华;王福影;吴倩文;李玮;;论健康管理的历史和现实[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欣;吴志功;;美国大学排行的产生与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金东英;李志平;;“生物技术”一词的由来[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朱明华;;我国病理尸检的过去和现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田恒平;;班级管理:回顾与前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陆琦;郑洁;;广州古园林札记[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10 包希福;;羌族医药的历史及现状简介[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灿铭;中国现代书法史[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2 郭光东;陪审团的历史与价值[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钟锦;康德哲学语境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赵鑫;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徐英春;一种故事 两种说法[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纪梅;七情学说的历史与心理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俏巧;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时代信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谢毅敏;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蕊;故乡·历史·权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虹Pr;20世纪我国合唱音乐的历史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彭成刚;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历史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邓卓;我国电视技术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鑫;走出意识形态之镜[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玉华;生态文明的历史与观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何强;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历史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越;电子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地位及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0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080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