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侗族农村大学生人格与自尊状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23:26

  本文关键词:侗族农村大学生人格与自尊状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侗族 农村大学生 人格 自尊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侗族农村大学生群体的人格特征,自尊状况以及他们人格与自尊间的关系,从而积累真正反映中国人人格的有用资料,为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理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沟通,真正提升整个社会国民人格素质奠定基础。 本研究在对人格和自尊及其研究进展的详尽综述基础上,采用中国人人格量表和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对199名侗族农村大学生的人格和自尊状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结论如下: 一、侗族农村大学生的人格在性别、年级和学科类别等多个纬度上的存在着差异,但纯侗族居住地的大学生与和其他民族杂居的大学生人格不存在差异。侗族农村大学生的人格与中国人人格量表的常模在多个人格结构因子上存在着差异。 二、侗族农村大学生自尊在性别、年级、学科和地域等多个纬度上不存在差异。绝大多数侗族农村大学生的自尊表现为高自尊。 三、中国人人格特质中的“人际关系”对侗族农村大学生的自尊有显著预测作用,“善良”、“处事态度”对与其他民族杂居的侗族农村大学生的自尊有显著预测作用,“处事态度”对与其他民族杂居的侗族农村大学生的毕业生自尊有显著预测作用,“外向性”、“人际关系”对侗族农村大学生的文科生自尊有显著预测作用,“善良”对侗族农村大学生的理科生自尊有显著预测作用。
【关键词】:侗族 农村大学生 人格 自尊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问题的提出8-9
  • 1 文献综述9-21
  • 1.1 人格及其研究进展9-13
  • 1.2 自尊及其研究进展13-18
  • 1.3 人格与自尊相互关系研究现状18-20
  • 1.4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20-21
  • 2 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设21
  • 2.1 研究目的21
  • 2.2 研究假设21
  • 3 研究方法21-23
  • 3.1 被试选取21-22
  • 3.2 研究工具22
  • 3.3 研究程序22-23
  • 4 研究结果23-35
  • 4.1 侗族农村大学生人格总体状况分析23-28
  • 4.2 侗族农村大学生自尊状况的分析28-29
  • 4.3 侗族农村大学生人格与自尊关系分析29-35
  • 5 分析与讨论35-46
  • 5.1 侗族农村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状况35-41
  • 5.2 侗族农村大学生自尊发展的基本状况41-42
  • 5.3 侗族农村大学生人格与自尊关系42-45
  • 5.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45-46
  • 6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立中;;侗族情垒浅谈[J];民族论坛;1987年04期

2 阿土;侗族的风雨桥[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3 杨子奇;浅析侗族情歌语言的美学特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千玲玲;;侗族说理赋初探[J];山花;2011年16期

5 石林;侗族北部民歌格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6 张世珊;汉侗传统伦理文化的比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石庆玉;浅谈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色及改革构想[J];艺术探索;1997年S1期

8 石开忠;侗族传统聚落观念与环境的交融[J];思想战线;1998年11期

9 龙晓匀;丰富多彩的侗族民歌[J];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05期

10 石荣乾;黔东南──人间乐园──试论开发黔东南侗族旅游资源[J];贵州文史天地;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明静;;农村大学生“上学难”问题研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石若屏;;侗族“合款”与精神文明建设[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杨昌铎;;试论侗族传统美德是儒家孝道民族化之产物[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才贵;;侗族族源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5 陈德林;;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韦明耀;;同乐侗族刺绣服饰[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冯宁;;农村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杨泽红;张昌华;;贵州省侗族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现状[A];新世纪全国首届小儿综合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龙运光;袁涛忠;杨晓琼;龙彦和;;侗族药用物种[A];2007全国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育衡;丁锋;;中国侗族稻作文化习俗的民族植物学[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娜 吴良菊;腊洞侗戏:在坚守中发展[N];贵州民族报;2007年

2 江崇峰;侗族的鼓楼文化[N];韶关日报;2007年

3 段吉林 杨旭f 胡琴松 李文杰;通道发现一侗族建筑“实物博物馆”[N];湖南日报;2000年

4 萧成纹;侗族“乌饭节”的由来[N];民族医药报;2001年

5 陆景川;“后勤之父”的故事[N];中国民族报;2003年

6 丁秀玲邋钱荣;穿越繁华,一侗族少年的“完美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王定兴;侗族妇女乌发的秘诀[N];福建科技报;2002年

8 记者 葛大中 通讯员 陈斌;芭蕉侗族乡抓好信访促和谐[N];恩施日报;2009年

9 丁文杰;侗族古书院将迁出最后一批学生[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蒋国经;风味独特的侗族辣椒文化[N];人民政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大旬;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刘国琴;民族亚文化人群健康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曹柯平;中国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类型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4 苏庆华;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王艳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梁智勋;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尹红;广西融水苗族服饰的文化生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10 龙运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茂科;侗族农村大学生人格与自尊状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慧臣;农村大学生的认同与学校适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邹艳;侗族惩治规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权小勇;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阮妹芳;广西侗族群体三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7 徐亮;侗族大歌音乐特征的实地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D];重庆大学;2004年

9 杨娣;我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关新;民族音乐与现代技法的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15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115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7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